王璐
【摘要】本文對林懷民作品動作編創進行了一一分析,以林懷民作品中的文化行筆之間想要找尋的空間、氣韻、勁道與節奏來解析作品的意境之美以及現代舞的審美原則。
【關鍵詞】現代舞;云門舞集;舞蹈動作編創;藝術特征
一、林懷民作品以及云門舞集
(一)林懷民以及云門舞集介紹
林懷民先生于1973年創辦了舞蹈團,云門舞集,這是臺灣的第一個舞團,舞團的代表作品有《水月》《竹夢》《行草》。這個舞蹈代表團是以中國的元素為基本的特色,多年來,云門舞集演繹了很多經典的現代舞而享譽世界。成為中國的“現代舞”最有名的演出團體。
(二)林懷民作品中的中華文化元素的體現
舞蹈是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在人類歷史上,它是通過對人體精煉描摹,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文化是漢字獨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是自我人格意識流露的藝術,文化是借助外部的環境表達思想的載體。文化有自己獨到的意境。而舞蹈和文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載體,但隨著視覺藝術的提升,文化藝術和舞蹈文化相互滲透、相互進步并且逐漸成熟。
二、中國古典作品的改編
(一)《白蛇傳》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的反映,一起成為民族性格和風格,是國家意識形態的歷史文化、意識形態總體描述。用中國的敘事傳統,關注人性,和揭示人物關系和心理沖突,林懷民說:導演不僅僅是人物關系的安排不僅僅是兩個陣營善與惡之間的分界線,還要完成一個三角形的敘述狀態,因為嫉妒,小青的不舍,許仙的怯懦,使人性從單一平面到三維。。
(二)《紅樓夢》的“萬艷同悲”之美
位于中國文學名著舞蹈同名的《紅樓夢》,在小說里提示舞蹈作為起點,使用一些圖像作為比喻,結合舞者身體、心靈、解釋黛玉的生活,主要讓觀眾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不一樣的情感。
三、作品與中國文化的結合
(一)《流浪者之歌》的精神文化回歸
《流浪者之歌》是根據外國文學經典舞蹈同名作品《流浪者之歌》改編的。這個舞蹈的成功,是身體敘事最豐富的視覺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在這個黃金大米構成的劇院的形成一個獨特的視角。林先生追求人類靈魂升華。通過意境的美達到與觀眾的溝通效果。
(二)《水月》的太極文化
1.“和”的思想
中國古代強調“和”的思想,更是提倡老莊的中庸思想。舞蹈“和”的思想應該有天地的核心。天地之間的對象,沙、灰塵、月亮和潮汐,一切都記住海浪起伏之間,所以我們的感覺用心表達思想,思想驅動他們的呼吸,太極的帶領下,天,地,人,心,也就是說,所有的事情,都用深呼吸去表達了舞蹈動作力量或強或弱。
2.太極的意念
《水月》中從開頭到結尾都運用了太極中有如流水的動作,它始終處于在運動中。它的動作緊密,意念深遠,士氣凝重,《水月》表現出的的神韻都和中華太極有聯系。形神合一,動靜相合,剛柔并濟,表達了文化與武術的意境之美
3.深層的哲學意蘊
《水月》將中國古代文化文化與現代舞蹈的動律搭配起來,流水般的意境,亦真亦幻,形、神、意得到了完美統一、剛柔并濟、虛實相生。
(三)《行草》的中國文化
歷代文化家雖然有不同的風格,但也都是運筆于紙上飛墨于字里行間,舞蹈中表現的滿是他們的運氣在草書之上,舞者吸收文化家的書寫傳統,利用身體動作來完成了寫作,豐富的肢體語言變化。
雖然基于傳統草書的風格,但是是現代舞者仍然穿著黑色衣服,舞臺上的白色背景表現的是墨水在紙上揮墨如雨。在巨大的白色屏幕上對應于舞蹈中的狀態的描摹,歷代文化以一臺舞蹈的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書寫并且傳承著。
四、林懷民作品的文化展現
(一)文化與舞蹈審美意境結合
1.空間美的文化風格
舞蹈和文化有共同的藝術特征,例如作品《竹夢》都是利用空間的曲線美塑造“竹林化境,似夢超遠”的形象,然后再根據不同的人俗風情、文化、呈現了不同的舞蹈風格類型。
2.視覺藝術傳達意境
舞蹈和文化都屬于是視覺藝術。舞蹈是一門通過動態形象表演來傳達意境的藝術,林懷民作品的主題內容表現的是中國文化與現代舞蹈的結合,作為中國文化藝術把它用舞臺的方式準確的展現出來,是從一種靜態的欣賞演變到人體動作藝術的神形,林懷民先生用舞者身體的動作真實展現了中國文化藝術之美。
(二)舞蹈作品表現的中華文化主題的審美
在林懷民的作品中,比如《流浪者之歌》的黃金稻谷,《水月》中的明月,《行草》中表現的歐陽修的“詠懷八法”,在舞蹈中以身體為筆,文化的結合由內而外,從心開始逐漸蔓延至四肢。展現了不同的筆畫動態。
五、結語
林懷民將文化與舞蹈藝術結合,而不是刻意追求舞蹈的姿態,因為舞蹈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林懷民的作品中文化中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影子,文化的氣韻與靈魂融合。將中華文化反映在林懷民的作品中的每個舞姿當中。
參考文獻
[1]韓詩.中國當代舞的發展[J].企業導報.2010(11).
[2]趙容芳.淺析中國當代舞創作的審美價值[J].大眾文藝.2010(08).
[3] 趙云艷.試析中國當代舞審美的民族性[J].今日民族.2010(02).
[4] 蘇琳.芻議中國當代舞的編創[J].黃河之聲.2010(01).
[5]陳潔.淺談當代舞在中國的發展[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04).
[6]崔夢花.軍魂鑄舞 舞鑄軍魂——軍事題材舞蹈與“當代舞”的關系淺探[J]. 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6(02).
[7]李江南.現代舞、當代舞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實踐意義[J].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3).
[8]鄭萌.試論當代舞創編的“藝術化真實再現”[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1).
[9]王玉.“教學性”舞劇對舞蹈創作影響的新視角[D].東北師范大學,2010.
[10]周冠生著.審美心理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