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紹萍
摘要:開發特色農業,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特色農產品的需求,還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許多地方在經濟結構調整中,都提出了以特色農業開發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文章分析了開發特色農業的必要性,結合我國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就新時期開發特色農業的具體路徑進行了探討、研究,希望能對農業經濟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時期;特色農業;農村經濟;途徑
特色農業指以區域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憑借地方農業資源進行農產品開發、生產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進入21世紀后,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迎來了新的發展環境,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與農民報酬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關鍵,開發特色農業也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極為關鍵的一環。為此,許多地方都針對當地農業狀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發展特色農業,農村經濟面貌也因此有所改善。但是,我國特色農業開發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
一、開發特色農業的必要性
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是從全國范圍看,谷賤傷農、農產品滯銷、農民增長不增收、城鎮居民菜籃子產品供應不足等現象也是不爭的事實。地方政府如果能根據地方特點找準經濟增長點,發展特色農業,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增產減收”等實際問題。其次,農村經濟改革,城中村改造,促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紛紛涌入城市。這不但加重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空巢老人養老問題,還給城市就業、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發展特色農業,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背井離鄉所導致的負面問題,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再次,我國許多地方的農業生產走的仍舊是不關注市場需求的傳統農業生產道路,農產品品種單一、同質化嚴重,許多農產品在市場流通中還會出現惡性競爭,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壓力較大。針對這一問題,黨和政府多次號召“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的道路”。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調整農業結構,開發特色農業,以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風險防御能力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新時期特色農業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特色主導產品少,產品加工層次低
在中央農業部門指導下,許多地方都推行了“一地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許多地方在特色農業開發上缺少優勢,優勢產業規模不大,特色農產品產量、質量、影響力都有待提高。如某些地方雖然找到了適合地域特色的特色農產品,但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約了農產品集中開發和經營,農產品規模化生產也受到影響。再則,受資金、技術、市場影響,許多地方的特色農產品技工層次低,產品檔次和價格提升困難,難以形成精品。
(二)科技支撐不足,資金匱乏
高素質人才匱乏,研發能力不足,缺乏科技支撐,是我國特色農業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與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分配體制有關,也與地方政府管理與引導、農民對特色農業經營的信心和認識有關。如集體經濟實力薄弱,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許多農民受小農經濟思想影響,對特色農業開發信心不足,不愿意在農業生產、加工設備上投入過多資金,加上基層政府農業技術支持能力較弱、農技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勢必影響農民參與特色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導致農業科技、人力、資金支撐不足。
(三)土地流轉緩慢,風險規避機制不健全
為了加快特色農業規模化生產步伐,許多地方都完善了土地流轉政策,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市場運行機制,農村土地流轉緩慢,特色農業規模化經營仍舊存在一定困難。缺乏統一的農業風險管理體系,農業生產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抵御能力低,是我國特色農業開發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許多地方在特色農業開發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農藥空瓶、化肥包裝袋、農用地膜隨意丟棄,給農產品、空氣、土壤和地下水都帶來了污染,使得農產品農藥殘留嚴重,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污染嚴重。長此以往,區域特色農業發展也受到影響。
三、新時期開發特色農業的路徑
(一)加大對特色農業扶持與調控力度
特色農業開發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積極扶持,提高農村特色農業發展力度,政府首先要出臺一系列的干預和鼓勵政策,教育特色農業以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將民眾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政府決策中來。其次,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做好特色農業開發引導工作,通過宣傳教育、示范點建設、組織考察等形式,讓群眾看到特色農業的效益和好處,增加民眾發展特色農業的信心。再次,政府應立足于地方農業經濟優勢、資源環境優勢,一方面加大農村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眾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拓寬特色農業“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渠道,做好農產品開發和服務工作,一方面運用金融、財政等宏觀調控手段,以農業補貼、財政貼息、農產品引進、降低信貸利率、稅收減免等形式,幫助特色農業經營者走出發展困境,優化特色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二)規范政府管理
要想通過特色農業開發讓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我國特色農業發展要走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政府在加大農業投入的基礎上,嚴格落實黨中央特色農業發展精神,規范特色農業發展管理,及時為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和服務創新提供公共服務。具體來說,政府應做好特色農業發展資料收集,完善特色農業服務體系,為特色農業集群主體提供必要的服務;建立必要的中介結構,如技術培訓服務機構、融資擔保機構、信息服務機構等,并制定一定的激勵政策,強化中介服務機構在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功能,保護農業產權,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簡化行政審批制度,推行部門服務承諾制度,提高政府部門的服務效率;做好特色農業監督管理,加大對污染農業治理,禁止盲目開發、惡性競爭,禁止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短視行為,發展區域特色農業主導產品。
(三)加大科技支撐,發展特色品牌
特色農業開發中的諸多環節,無論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特色商品,還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因此,我們必須依靠科學技術來優化特色農業開發過程,提高特色農業產品質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地方政府要以地方農業研究機構為中心,以區域內現有的農業科技苑為基礎,盡快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于一體的農業科技格局,鼓勵農業研究人員以資源優勢互補、科研推廣為主攻方向,加大農產品儲存、保鮮、深加工、農業無公害管理研究,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持。在此基礎上,基層政府應以村為基點,因地制宜地進行特色農業開發工程,打造以綠色蔬菜、觀光旅游、特色采摘、休閑養生為主題的特色農業基地,并加大農業基礎在特色農業開發中的應用,盡快建設一批具有競爭優勢和就業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在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上發展特色農業品牌。
(四)做好宣傳,拓寬融資渠道
提高農民素質,是開發特色農業的關鍵,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需求。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民技術教育和思想引導工作,積極利用宣傳欄、宣傳頁、報紙、電視、廣播等形式多渠道進行思想引導和文化宣傳,引導農民將致富的欲望和先進技術應用、特色農業發展結合起來,認識到改變傳統生產方式、開發特色農業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提高農民的自主意識和思想水平。針對當前特色農業生產以農民和中小企業為主的現狀,政府還要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幫助農民解決資金不足問題。這就要求政府建立財政資金補助制度,重點扶持特色農業產業示范項目和龍頭企業,同時落實支農稅收優惠政策,對特色農業產品培育、加工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給予優惠支持,極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的外部資金參與到特色農業開發中來。
參考文獻:
[1]楊孝海.淺談特色農業發展之路[J].甘肅農業,2003(09).
[2]潘時常,朱菊萍,焦金芝.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若干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11(12).
[3]楊銘.河南省發展特色農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5(01).
(作者單位:山東省招遠市羅峰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