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姝穎
摘 要:本文將對認識論概念及本質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基于認識論角度的高校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相關建議,旨在為提高我國高校會計教學質量和效率提供參考和支持。
關鍵詞:高校;會計教學模式;改革;認識論
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單單注重人才專業水平,更加重視人才能力。目前,高校會計教學仍然堅持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現代人才培養需求,而認識論作為一種全面、系統的理論,將其滲透至高校會計教學當中,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從認識論角度加強對高校會計教學模式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1.認識論概述
認識論主要是指人們認識本質、結構及客觀實在等之間的關系,是關于認識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等內容的哲學理論。通常情況下,人類在認識客觀事物過程中,是按照“產生—發展順序—完善程度”步驟,實現從感性至理性、從理性至實踐的認識目標。[1]最初,人們認識事物是從感性角度入手,能夠對事物形態等方面進行準確描述,隨著對事物認識進一步加深,進入到理性階段,能夠認識與該事物相關的其他事物,且對未來進行準確預測,通過前兩個階段的積累,并在橫向學科影響下,人們能夠在認識事物基礎之上,學以致用,進而實現知識的二次提升。高校會計教學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課程,與認識論本質及內涵具有相似之處,將二者有效整合到一起,能夠構建高效課堂教學,以此來培養實踐性會計人才。
2.基于認識論角度,高校會計教學模式改革有效 途徑
(1)樹立
現代教學理念,
明確會計教學目標。高校是連接社會與學生的重要橋梁,高校的會計教學目標要立足于市場實際需求。另外,就認識論角度而言,人們認識事物是從感性開始的,所以會計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樹立現代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明確認識到突出學生主體位置的重要性,并加強對學生發展需求、個性特點等方面分析,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在傳授會計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強化學生基礎知識,為日后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2)構建良好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自主性。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現階段高校會計教學活動來看,課堂教學仍然堅持以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以下四個途徑入手。
首先,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構建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和熱情,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
其次,課堂教學環節是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關鍵階段,教師需要運用靈活、多樣化教學方式和其藝術手段指明該學習階段的目標,幫助學生直接接觸到具體知識,在學習“基礎會計”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課堂情緒及知識點,確定學生情感與知識點之間的結合點,調動學生思維,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平臺,推動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再次,學生在教師給予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下,能夠積極學習和消化知識,此時,教師需要發揮導向作用,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進行自學,并在學生產生疑惑時,為其答疑解惑。
最后,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不僅能夠檢驗教學有效性,還能夠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針對課堂總結而言,可以通過學生自檢與教師評價結合形式,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總結,而教師需要再次強調教學內容重、難點,實現師與生、教與學有機整合,通過教學效果反饋,在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的同時,幫助學生構建立體化知識體系。
(3)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教學中,要協調課堂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實操能力較強的技能型人才,高校會計教學要結合此需求適當增加實踐教學課時,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豐富實踐課堂形式,構建模塊式課程結構,為學生自主選擇提供機會,將素質教育核心滲透其中;另一方面,各高校人才培養特色存在一定差異,而現有教材難以突出高校特色,為此,高校教育者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和改進,并配置相應教學流程,實現教學目標。在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2]
根據上文所述,高校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在為社會發展輸送專業會計人才方面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而認識論在高校會計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突出會計教學特色。因此,在會計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現代教學理念,明確會計教學主體與目標,并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構建相關教學情境,加強課堂總結的同時,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從而促進我國高校會計教學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盧滟萍,張夕陽,周 娟,等.會計學碩士培養路在何方——我國會計學碩士培養調查報告[J].財貿研究,2005(02).
[2]陳 祺,戴蓬軍,馬正凱.會計專業學生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情況的調查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5(09).
(作者單位: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