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婧
摘要:回顧黎錦暉兒童歌舞劇的創作歷史,對今天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試圖汲取兒童歌舞劇的豐富營養,實現其研究的現實意義,從創作的形式和內容入手,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提供值得借鑒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黎錦暉 兒童歌舞劇 中國歌劇發展 啟示
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在其特定歷史時期作為一種全新的音樂體裁,不僅以它獨有的教育意義和社會影響擴展了音樂的教育功能,同時也以它新穎的形式表現和內容編排為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將西洋歌劇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的最早探索。
歌劇藝術對于我國的觀眾來說早已不再陌生,當我們仔細的研究了西方的歌劇藝術,根據時代要求創作中國民族歌劇的時候,不妨回過頭來潛心鉆研老一輩音樂家在“洋為中用”的過程中,是如何尋求創作突破的。兒童歌舞劇這一成功的創作實踐,至今仍對我們的歌劇創作富有啟迪作用,以下就從兒童歌舞劇的創作特點談民族歌劇發展的啟示。
一、啟示之一——形式創作多樣化
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從表演形式上說,它更接近于歌劇的現代變體——音樂劇。與傳統意義上的歌劇所不同的是,兒童歌舞劇不僅提高了舞蹈在舞臺上的地位,同時也以兒童純凈、甜美的嗓音取代了歌劇中傳統的美聲唱法。除去商業性的因素,兒童歌舞劇與現代音樂劇幾乎沒有任何差別:同樣擁有優美動聽的旋律;同樣以載歌載舞的方式敘述劇情的發展;同樣使用最為自然的人聲;同樣具備普及性強、雅俗共賞的特點。兒童歌舞劇具備如此豐富的表演手段,與今日的音樂劇皆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必然有許多可取之處。
這不禁使人聯想到誕生在美國的音樂劇,這一同樣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綜合性舞臺劇,也是以其大膽、新穎的“集錦”特點而逐步發展壯大的。旺盛的生命力證明了這種歌劇變體在音樂體裁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貓》和《紅磨坊》這些家喻戶曉的音樂劇名作與兒童歌舞劇當年的暢銷氣勢頗為相似,僅用今天仍可查到的統計數字即可說明問題,《麻雀與小孩》從1928年到1934年七年時間重復再版達16次之多;《葡萄仙子》則發行至31版;《月明之夜》于40年代還一再重印,達到30版。如此驚人的社會效應,莫說是在當時人民生活困苦、內憂外患的歷史條件下,即便是在今日,其暢銷程度也鮮有音樂作品可與之相比。
除音樂部分以旋律優美的歌曲發揮重要作用之外,音樂劇和兒童歌舞劇異曲同工,都在形式上做到很大的突破。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現代的音樂劇已經綜合了音樂、舞蹈、戲劇、舞臺特技甚至魔術等種類繁多的藝術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帶給觀眾動感十足的立體享受。兒童歌舞劇則以其自由的形式結構和兒童稚氣、生動的表演深為觀眾所喜愛。婀娜多姿的舞蹈、細致感人的劇情、充滿童趣的表演和恬靜優雅的童聲展示了兒童歌舞劇的自身魅力,多種藝術形式的巧妙結合成為黎錦暉創作成功的重要條件。
在歌劇的創作中,合理使用各種傳統的民間藝術會受到許多出其不意的效果。黎錦暉先生“集錦式”歌劇是一個非常值得仔細研究的創作理念, 隨著廣大觀眾的審美和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音樂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選擇多樣化的形式組合不失為一個推陳出新的好方法。按照歌劇的基本創作要求,大膽地將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曲藝和戲曲藝術融入到民族歌劇的創作之中,以充實其音樂素材;將雜技、民間絕技、甚至武術表演等頗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借鑒到歌劇中來,以豐富其舞臺表現。這種嘗試并不是要將上述種種藝術形式漫無邊際的濫用,而是結合劇情的發展和需要,選擇與之相符的藝術手段,這樣做不僅能夠擴大歌劇自身的影響,還有助于引起人們的興趣,從而使觀眾在欣賞歌劇的同時,得到全新的視聽享受。
據上所述,兒童歌舞劇與音樂劇能夠廣為傳播的原因之一在于,多樣化的形式表現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有了這樣的認識,就要從中摘選對我國民族歌劇發展有利的方面了。多樣化的“集錦”式歌劇,極大的豐富了它的舞臺表現力。它的另一個突出的作用在于:為歌劇藝術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為眾多民間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開辟了道路。許多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正處于瀕臨失傳的邊緣,在發展歌劇這一來自西方的音樂體裁時,不忘弘揚民族文化,既有了新的藝術形式唯我所用,又將祖輩留下的精神財富予以繼承,真正做到了創新與辨證的統一。
二、啟示之二——內容創作民族化
有一種說法稱京劇為中國歌劇,這種說法寫意大于寫實,意在表明京劇在我國的影響類似于歌劇在意大利的影響,強調了藝術作品民族性的重要作用。兒童歌舞劇正是很好的把握住了體現民族特色的創作思路。
除了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兒童歌舞劇能夠迅速普及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完全迎合了大眾口味的旋律創作。兒童歌舞劇選取了大量的民間小調,雖然借鑒了西洋大小調,但多數采用了民族調式,非常符合國人的審美習慣,旋律的歌唱性很強、朗朗上口,學唱起來非常容易,從而使民族化的創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兒童歌舞劇的形式與內容均體現出了強烈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作為一部具有戲劇性的歌舞劇,它的劇情創作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從十二部兒童歌舞劇的故事內容來看,黎錦暉的創作有如下特點:劇情通俗易懂,沒有冗詞贅句,同時又兼顧富有教育意義的思想性。雖然兒童歌舞劇是針對兒童創作的,但這些內容反映出當時“五·四”時期的科學、民主、愛國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勤勞樸實、善良勇敢的民族精神。
聯系到今天的歌劇創作,主要是一些反映舊社會黑暗與人們抗爭精神的革命體裁,這些題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歷史意義,理應成為創作的重點。但要使我國民族歌劇躋身于國際強勢藝術之林,具有民族特色和強烈時代氣息的內容創作則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不是只有與舊社會斗爭的革命題材才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氣概,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是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緊密聯系的,是面對國難時局、具有針對性的創作,兒童歌舞劇中大多以五彩繽紛的生活情景先施美育,再從其人文精神中隱喻反帝愛國思想,而我們今天的題材選擇也同樣應該具有針對時代發展的時代性特點。
音樂創作者作為祖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工作群體,發揚民族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每一名音樂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如今我國所處的國際局勢,我們在“百花齊放”,發展各種音樂體裁的同時,不應沉溺于娛樂性的題材之中,而忽視了音樂教育功能;也不應一味專注于距離時代較遠的革命題材,而忽視了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時代愛國題材。
歌劇藝術區別于其他音樂題材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清晰的情節敘述和多樣的舞臺表現。利用歌劇藝術的特點,為祖國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力量的凝聚和民族精神的倡導貢獻力量,使中國歌劇的民族化能夠名至實歸,真正包含“民族”意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弘揚民族文化的口號告訴我們,只有全面的展現民族文化底蘊,彰顯民族文化氣魄,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巔。
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以它獨特的形式創新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為我們今天民族歌劇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啟示,我們的歌劇創作應當努力踐行既注重創作技法,又強調曲調的可聽性;既有大眾熟悉的民族風格,又有新穎獨特的國樂個性;既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衷心希望我國的歌劇創作者們能夠秉承優秀的民族音樂傳統和創新精神,用豐富絢麗的多樣化形式愉悅人心,用豪情滿懷的民族化內容振奮人心。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參考資料106號》第二編第一輯[M].北京:中國音樂家協會,1959.
[2]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參考資料105號》第二編第二輯[M].北京:中國音樂家協會,1959.
[3]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參考資料111號》第一編第二輯[M].北京:中國音樂家協會,1959.
[4]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5]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6]俞人豪.音樂學基礎知識問答[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7]錢仁康.音樂欣賞講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8]許鐘榮.劇場的魔術師:歌劇賞析[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9]黃定宇.音樂劇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