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課堂改革的推進,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已進入我國的中小學學校,電教媒體教學手段具有信息傳遞快、形象直觀逼真、運動變化靈活等特點。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始使用這種輔助教學后,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課堂容量大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不再只死啃書本,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創設情境,入情動情
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從學生這個特點出發,可以運用錄音燈、電腦、電視、錄像等電教媒體手段創設課堂情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恰當地選用好的電教媒體,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生動的電教媒體,具有展示直觀形象的優勢,能夠渲染與該圖示相應的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同時學生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如在教八年級“大戰風車”一節課中,一直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塞萬提斯親身體會了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給西班牙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因為他憎恨騎士制度和美化這一制度的騎士文學。他要喚醒人們不再吸食這種麻醉人們的鴉片,從脫離現實的夢幻中解脫出來,他在《堂吉訶德》自序里斬釘截鐵地宣稱,這部書的創作意圖就是“要把騎士文學的萬惡地盤完全搗毀”,“要世人厭惡荒誕的騎士小說”。
《堂吉訶德》同時又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巨著,它通過堂吉訶德主仆在西班牙大地游俠的經歷,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宏大的社會生活畫面,真實地反映了16、17世紀西班牙的社會生活現實。在展示本圖示內容相同時,我作定格處理,教師提出有關問題讓同學們討論并回答,即播放—訓練—再播放—再訓練的方法。把錄像片連續地放給學生看,在他們的腦海里就構成了一個連續、完整的故事情節,加深了學生對圖示的理解。最后再利用靜音的形式邊放錄像邊讓學生試講。力求做到語句通順、完整,意思連貫。這樣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自由表達,能從根本上喚起學生的表達意識,激活其想象力,讓課堂教學情境盡量地接近于學生的實際行動。
二、運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習興趣,主動學習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電教手段進行中學語文教學,創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堂中能目視千里,耳聽八方。可看到“鑄劍”很簡單的一個故事,最初讀起只是語言晦澀頗有些古怪的神話,眉間尺與楚王還有“黑的人”的頭之戰,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許多奇異的幻彩。為父復仇而死的傳說在中國是不少見的,被冠以忠孝的名義后終沉溺于歷史的洪流中,不復聽說。而“鑄劍”似乎傾注了魯迅先生極大的心血,最終也不負期望成為先生探尋人類靈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獨的代表之作,其極具先鋒的藝術內涵仍恩澤此后的眾多作家。 簡單的子為父復仇的故事隨著“黑的人”的出現逐步步入復雜的旋渦中。這些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他們以濃厚的興趣、高昂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且使學生感到如沐春風、樂此不疲,達到“入迷”的境界,使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化、情感化,提高教學效果。這樣,通過電教媒體和巧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便以極大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學得好,教師更能發揮最大的潛能施展在課堂上,課堂效果不言而喻。
三、運用電教,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中,教師常常覺得教學內容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利用常規教學手段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時,教師可根據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電教手段形、色、聲、動感的優勢,對其進行有效的突破。
四、運用電教媒體應當注意的問題
運用電教媒體教學畢竟還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并非萬能。關鍵在于教師要做到怎樣揚長避短,最大可能地利用好電教媒體進行中學語文教學。在運用電教媒體教學時,教師應當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提高對電教媒體駕馭和運用能力,掌握運用媒體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結合的方法。首先應當熟悉電教媒體的性能、使用,注意熟練操作方法。但教師在使用上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現在的課堂似乎不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講課教師不惜花費一周甚至數周的時間精心制作課件。可結果并不理想,有的課件不過是課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師把界面搞得五彩繽紛,以為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結果適得其反,學生的注意力被鮮艷的色彩所吸引,忘記了聽老師講課,而忽略了課堂教學中應掌握的知識。在講“鑄劍”這節課時,幻燈片錯亂,弄得筆者手足無措,致使課件只能成為一種點綴,甚至成為累贅。以上事實說明,計算機輔助教學要用在點子上,要注重實效。使用新技術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學思想。
第二,要創造性地使用、制作電教媒體和圖片資料。怎樣上好一節語文電教課,確實有很多準備工作在備課時進行落實,同時,我們教師還應當要有所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