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玉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不少的教師認為:一堂好課應該做到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清新、教學方法靈活、提問精簡恰當、適時運用媒體、師生互動、氣氛熱烈……整堂課從“引入”到“過渡”到“高潮”,最后到“小結”,無可挑剔。但這樣的精雕細琢的課卻未必是好課,因為在這樣的課堂中,許多教學環節只是追求了“形似”,而不是“神似”;學生在課堂上能學到什么,學習效果又如何,很難說清楚。
我認為好的課堂應該是能讓孩子親身經歷,親身體驗,自行得出一些他們認為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東西”,這樣的課我們才可以稱之為好課。
我曾參加過一個關于課堂評價的討論,當時我們想,應該有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其中,教學目標又應該有幾個層次,教學過程也應該有幾個方面,結果發現條目越來越多,幾乎完成不了。后來發現,如果什么都不能缺的話,那么到課堂上就根本沒法上課了。而且,我們考慮的這些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的。后來發現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才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行為。簡單地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關注課堂真實性
課堂教學不能只是教師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預設程序的再現,更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學生的參與是激發其思維的基本前提。科學探究性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要把學生“卷入”到探究活動之中,學生生氣勃勃、積極勤奮、專心致志地與教師合作,而教師對學生的探究和研討清楚明了,及時了解學生學到了什么東西,教學過程中不斷互補、不斷完善。
一堂真正的好課重在實事求是。通過一堂真實的課,它能真正反映出學生的基本素養,表現出一些學生的活動經歷,折射出內在的價值導向。它能夠隨著學生在具體的教學中所發生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變化,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步調,就像現在上課用的課件的交互性一樣。
2.關注課堂氛圍
好的課堂充滿著自由輕松的氛圍,師生之間有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的交流。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許多年,可我們的課堂在平常時候還是照本宣科,還是“規規矩矩”,師生都怕會出一點“亂子”。因此,課堂上幾乎沒有一點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即使偶爾發生那么一點點,教師要么將其一棍子打下去,要么不去關注。
要讓學生真情投入到科學研究之中,就小學科學課來說,小學生所期待的好課其實說來很簡單,那就是既好玩,又能學到東西。兒童天性好玩,他們希望在日復一日的學校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正如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所主張的: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要發展兒童的天性。而我們現在的課堂往往是老師動手得多,學生動手少;老師告訴得多,學生理解少;老師教得多,學生發現少。只有著力營造一種安全的、激勵的環境,用智慧去激勵智慧,學生才有可能生成一些預想不到的精彩!
3.關注學生是否學有所得
新課程實施中,課堂上師生雙方都要有事情做才會有效益。在聽課過程中,我發現在課堂上有的教師十幾分鐘就把內容“講”完了。新課程改革中,課堂上教師要做的事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要求更多了。比如,在學生活動的時候,教師應該是最忙的,不是去講述,不是對學生行為上的橫加干預,而是仔細觀察學生的各種表現,注意每個小組有價值的探究行為。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談話,推測他們此時內心的想法等,并及時提供必要的支持。掌握的信息越多,教師就越能清醒地指引。
科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和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并大膽尋找依據,積極探尋身邊的自然現象、變化和規律,讓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在探究中獲得較為全面的科學素養。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學生發現真理。”這也就是說,教師要有“點金術”,要通過啟發使學生回答出一個個難度較大的提問,要通過教學讓學生產生從未有過的美好感受,這些都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只要學生真正參與了,學生的探究學習就無所謂“失敗”與“成功”。即使探究活動沒有得到我們預期的正確結論,有時會不了了之或偏移原來研究目標的問題,但學生卻經歷了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識更重要的可貴的求知欲、實干的膽略、思索的睿智……因為失敗也有它的正面效應。
4.關注學生的發展變化
一般教師可能比較關注學生的行為投入,但現在我們更要關注學生認知的投入和情感的投入。另外,也一定要看學生在這節課上究竟掌握了什么,在學生親歷的基礎上,孩子能獲得學習中的某些發展,對其今后的學習有促進影響,甚至是使學生在上了這堂課后對他今后一生的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才是一堂好課的核心價值所在,更是我們的關注所在。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堂好課有很多時候并不一定完美,我們在評價課的時候同樣不要被完美理論所束縛,就像斷臂維納斯依然令人神往一樣,應該著重從學生的角度去關注我的好課到底需要什么。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大橋蘇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