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懷瑾
【摘要】麗江!一個風景如畫的名字,聽起來就那么清秀、溫柔、大氣,讓人聯想到美麗的金沙江,激流澎湃的虎跳峽,古樸、典雅、別致、小橋流水的古城。這個地方山水交融,猶如一幅秀美的山水畫。來到麗江經常會聽到人們這樣說,麗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其實在麗江最美的要數麗江民族音樂。麗江民族音樂以其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代表一個地區民族個性文化的重要符號。它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本文重點研究麗江民族音樂在當地高校音樂教育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麗江民族音樂;音樂教育;傳承發展策略;音樂欣賞
納西民族長期生存和發展的麗江是一個以納西族為主體包含白、普米、藏、僳僳、彝、苗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一個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體現了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風情,體現了當時社會進步的本質特征,然而麗江民族音樂以其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代表一個地區民族個性文化的重要符號。麗江的民族風情及音樂迥異多彩,特點十分突出。麗江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廣泛融合和移植,堪稱少數民族與大多數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特別是在古代宮廷音樂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即完全的現代科技的保護和傳承手段,完整地保留了以唐宋以前的宮廷音樂并賦予了深刻的納西人文色彩,致使這些唐宋以前的音樂藝術鮮活到了今天,依然青春靚麗,深蘊激情。東巴音樂是東巴祭祀中所吟誦的一種曲調,并伴有器樂。在麗江有一種古老的天籟之音。納西族民間,流傳著一套古老的樂曲(道教洞經音樂)。其歷史悠久,曲調豐富,風格典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地方特點!洞經是道教經典大洞仙經的簡稱,也稱為談經!專輯名“納西古樂”就是麗江納西民族傳統的東巴音樂與古代中原宮廷音樂以及其他古老的民族樂器、古音樂的結合。享有“中國古典音樂活化石”的榮譽美稱!
一、麗江民族音樂教育現狀
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一直以來都只有本民族人在傳承學習民族的語言和音樂,音樂教育及教學設備等相對落后一點,音樂課上,老師只是一味地教唱民族歌曲, 音樂理論知識都很少講甚至不講,也包括講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沒有系統化的民族音樂教程,這就嚴重阻礙了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隨著源源不斷的外來文化的影響。現在的民族民間音樂藝術越來越被人們淡忘。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麗江民族民間音樂?回答最多就是音樂要傳承發展,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展教育。確實如此,很多人想學,但不知從何入手。其主要原因是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沒有一個系統化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學的也都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識,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培養的是中小學音樂教育人才,他們自己都不會,那就更談不上去傳承民族音樂了,這樣就阻礙了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當地高校一直以來也都是西洋樂器,美聲唱法為主的教學模式,民族音樂教學接觸的不多。高校教育在不斷的改革,地方高校也在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向不斷的轉型發展。因此研究麗江民族音樂在當地高校音樂教育的傳承發展研究,是一項極其有意義的事情。它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作為音樂藝術教育、創新和發展的高校音樂藝術教育者,有義務和責任讓后人記住歷史,記住文化,尤其是感化和美化人類心靈的音樂文化。
二、傳承研究發展策略
創建當地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辦一所有地方民族音樂特色的大學。使麗江民族音樂得到更多傳承和發展。同時也推動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1.首先,要確定研究課題,了解麗江民族音樂歷史文化、東巴文化、宗教文化、納西語言、納西族音樂、納西民族歌曲及其他民族既有代表性的優秀的民間音樂等,進行田野調查,探鄉走訪:積累麗江民族音樂的大量原始素材,以備研究思考所用:對收集的“麗江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做理論上的概括論述,分析出使用和應用類型,就是把已分類的“麗江民族音樂的各種類型創編為鄉土教材應用于現有課程中,例如,鋼琴、聲樂、音樂欣賞,視唱練耳及音樂理論教學中,有利于校本教材的開發。
2.通過課題的前期研究和教學實踐,文獻整理和數據采集相結合。在全面搜集整理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及時的采集到麗江民族音樂,把相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融入高校音樂教學中。把課題對麗江民族民間音樂的調查、分析、思考及應用提高到更高層次的領域,最終形成固定的“應用模式”,長期應用于高校音樂藝術教育中,以創造學生愛民族,愛國家的世界觀,同時,便于弘揚麗江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使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藝術領域獲得、傳承、創新和發展的機會。這也是高校音樂藝術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
3.通過以上理論和實踐兩個過程的研究和思考,集課題組集體智慧發揮創造精神,形成理論上的綜合研究成果,以便多途徑弘揚民族文化,弘揚麗江既有代表性的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藝術進入當地高校音樂課堂的這種“現代高校音樂藝術教育”中有效的教育和教學模式,多途徑傳承、創新、發展,同時也加強師范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促進教師繼續深造,訪學等。
三、音樂教育思路
要開展音樂教育,首先應該學會如何欣賞音樂,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對陶冶情操、發展智力、活躍思維等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然而,人們常注意的是音樂表現能力,忽視音樂欣賞能力。實際上,音樂欣賞能力與音樂表演能力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欣賞能力一般是先于表現能力的。一個人對音樂的了解,首先是從“聽”開始的。只有多聽多欣賞,才能感受到音樂的美。進而產生變形的欲望,始之有了表演的沖動,逐漸步入音樂殿堂。假若無人能欣賞音樂、無人會欣賞音樂,那么再好的音樂,也只是無意義的聲音了。從此種意義上說,沒有了音樂欣賞就等于沒有音樂。
我個人認為,課上老師所講授的巴洛克音樂、維也納古典音樂、浪漫主義音樂以及將要講授的印象主義音樂等都應該屬于高雅的古典主義音樂藝術。它的表現形式包括中外交響樂、歌劇、歐洲傳統唱法等。而與此相對應的,民歌風、民通、原生態音樂等劃為民族民間音樂,爵士樂、搖滾樂、偶然音樂、噪音音樂等就應該劃歸為通俗音樂的范疇中了。某音樂界前輩曾經認為“民族音樂主要是以‘民族唱法為特征的民族歌曲演唱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各類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通俗音樂主要是以‘通俗唱法為特征的歌曲演唱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各類輕音樂演奏。”可見民族化的特征和通俗音樂的隨意性和大眾化特征。所以現在的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與欣賞中,應該適當地加入一些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及通俗音樂的資料。如:《納西民族打跳歌》《傈僳族酒歌》,只要是打跳的時候就要播歌,有時候播的會不一樣。但是調子都是很歡快的。跟著音樂盡情地釋放。還有就是過火把節的時候經常會打跳,很熱鬧。麗江古城里面經常會撥打跳的歌,很多的納西族和游客都會參與其中,跟著音樂一起大跳舞蹈感受那熱鬧的氣氛。民族歌曲有《東巴吉日經》《納西三部曲》《擁抱麗江》《走進麗江》《麗江美》《納西.凈地》《麗江.禮物》等以及因麗江而創作的很多優秀歌曲。這些音樂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在如《亡靈序曲》,這首曲子是網游《魔獸》的主題曲,它的旋律激昂,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力量,有種振奮人心的感覺。讓人不自覺地就想要進入這個游戲,縱使是像我這樣不玩游戲的人也有想玩游戲的沖動。這就是音樂的力量,一種精神上的感染。有的音樂能讓我們寧靜,感到心情放松。比如石進的《夜的鋼琴曲五》,每當我聽到這首鋼琴曲我的心就會變得平靜下來,心情變得放松。有些音樂會讓我們感到興奮,情緒激昂。比如《克羅地亞狂想曲》那流動的旋律牽引著我們的心。音樂確實非常奇妙,它不僅能陶冶人的氣質修養,能撫慰人心靈的傷痛,還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所謂天籟之音,就包含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有些音樂雖然我們沒有聽到歌詞但是它的旋律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曾有一個哲人這樣說:在我們身邊,什么都會背叛,可是音樂不會。“音樂”是地球生靈的空氣和水,音樂不分國界,沒有種族,貧富,貴賤,尊卑,任何具有生命的物種都可盡管地享受吧!這是大自然的恩賜。
因此,在高校音樂欣賞課程里,由其是在當地民族地區的高校了,應當多引入民族音樂,及通俗音樂的欣賞,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應用良好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此,建議把音樂教學課程中的《器樂演奏》《聲樂》《樂理》和《民族音樂欣賞》等幾大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是他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首先要加強教師自身的素質,要求教師一專多能,既要懂音樂,又要能表現音樂,也就是教師要會吹、拉、彈、唱。比如說,在上納西民族音樂欣賞課的時候,邊放納西民族音樂,邊介紹納西民族的特點及民族音樂文化歷史,在介紹一點音樂理論知識,之后教師現場在哼唱一點民歌,及弄點民族樂器,現場演奏音樂中的一個片段,這樣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也就促進音樂的教學,同時也推進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也在此呼應更多的音樂人來關注麗江的民族音樂,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郭聲鍵.音樂教育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72-73.
[2]中華音樂教育雜志,第52期:89.
[3]謝嘉幸.學校教育中的民族音樂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