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婷
【摘要】高師聲樂教學長期以來都是采用傳統的一對一個別課為主的授課形式,以基本發聲訓練為基礎、聲樂作品為基本教程。聲樂課是高師音樂專業的主干課程,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幾年內聲樂達到師范院校培養目標,社會對音樂人才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發展的形勢,高師聲樂教學則必須尋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及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求聲樂教學更具有科學性、計劃性和連續性,在改革中尋求突破。
【關鍵詞】高師聲樂;教學;實踐
一、高師聲樂教學的特點
高師聲樂教學諸多特點,相互聯系又充滿矛盾,構成高師聲樂教學自身的特殊性。
(1)專業性與師范性高師聲樂教學從本質上與音樂學院是一致的,都必須尋求嗓音科學、聲樂訓練規律并指導聲樂學習的全過程,使嗓音勝任歌唱并延長嗓音的藝術壽命,服務于自身的職業。而絕不能違背科學規律,降低專業水準,從根本上將專業性與師范性對立起來。只有強調師范教育的專業性與科學性,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音樂素養,專業性與師范性并存是不容忽視的。
(2)拓荒性與階段性,聲樂使用的樂器是人自身的發聲器官。由于人聲千差萬別,歌聲對人聲基本條件的優劣及人對發聲器官的支配手段和水平依賴性大。而師范院校招生對象與音樂院校相比較差別大。音樂院校采用在偌大的考生群中淘汰、選拔的方式,層層篩選出基本歌唱素質優秀、嗓音條件良好,起點高的演唱人才。而師范院校招生數量大,雖然生源廣泛,學生普遍素質遠遠低于音樂院,大部分學生嗓音條件和歌唱起點低,尚未建立一個基本的發聲狀態和歌唱心理。從而使高師聲樂教學增加了難度。從總體教學看,師范院校與音樂院校存在較大的差異,前者處于歌唱基本入門階段,后者注重技術縱深發展,構成師范院校聲樂教學初期的拓荒性和聲樂學習的階段性。
(3)包容性與艱巨性。雖然我們可以創造條件,聲樂大師沈湘教授說,歌唱需要三個條件:頭(頭腦)、心(感情)、身(發聲器官——歌喉),三者的配合和統一才能完成美的歌唱。高師聲樂小課教學包容了這三個方面素養的培養,需遵循聲樂藝術規律將發聲技術、歌唱心理、音樂美學及音樂作品的詮釋及表現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中需注重各因素的結合統一,相輔相成地發展聲音。教師需要過硬的全面素質,應變地解決各種問題,因材施教,才能勝任對各個學生的教學,構成高師聲樂教學的艱巨性和包容性。
(4)實用性和速成性。高師聲樂教學與音樂院在起步點、側重點、目的性等方面均不同,雖不可能要求學生技藝高深,但從師范實用性的角度而言,聲樂作為音樂師資的主要教學工作,就要求聲樂學業達到一定規格,教學要從拓荒到產生質的飛躍,掌握基本發聲技能和音樂修養,具備獨當一面的創造力和不斷自修進步的能力,足以勝任中學實用的需要。因此要求教學必須扎扎實實,切實可行,學有所成,構成高師聲樂教學的實用性和速成性。
二、種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
正因為高師聲樂教學特殊性,要適應當前藝術教肓蓬勃發展的形勢,各高師音樂專業都在積極探索聲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科學適用的教學方法。即聲樂小課(一對一或一對二)與聲樂小組課、集體大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一)聲樂小課
A、綜合全方位教學: 聲樂小課即一對一的方式是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采用興趣培養、歌唱心理培養、音樂藝術審美及技術訓練等各個方面兼顧的全方位教學方法,是高師聲樂與音樂院聲樂教學之重大不同。在給作品時,注意避免給學生之間用雷同作品,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有可能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粗線條或細線條地擴大接觸曲目的數量和范圍。造成一個生機勃勃的音樂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作精神,最終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是提高師范生基本素質的有效方法。
B、帶、跟、推交替的授課方法。聲樂小課的傳統授課方式為前半部練聲開嗓,后半部唱歌。課堂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帶”學生,學生處于被動服從地位。對于傳授知識學習本領這無疑是必要的。但僅以此為唯一形式,形成教師滿堂灌、主觀填鴨式的教學,效率不高。采用以“帶”為主,帶、跟、推交替的授課方式。改灌輸填鴨式為誘導啟發式,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授課效率。
初學以教師“帶”為主,課堂實踐活動要有條有理,有計劃有目的給學生必需的基本知識、發聲的美學標準、起音的要領以及示范演唱等。這種“跟”積極而非消極,以加強理解鞏固學業的作用。在“跟”的過程中,給學生發現自我、開發自我的機會。在“帶”和“跟”的教學基礎上,給教師“推”動學生上一個臺階創造條件。“推”的教學階段,是“帶”和“跟”產生飛躍和質變的階段,教師在質和量方面嘗試給學生更高的要求,曲目技法和風格的難度可加大,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創造精種和主動性,推動學生向更高層次邁進。這種“帶跟推交替的教學方式”,形成有張有弛的良性節奏循環,不管學生程度高低,用這樣的方式,避免教師主觀失誤,學生學得主動從容,在課堂上的藝術實踐能夠達到忘我投入歌唱的境界,為學生超越自我邁向更高的藝術境界創造條件。
(二)聲樂小組課教學
聲樂小組課教學是高師聲樂課教學形式上的一種大膽的探索性改革措施。一切都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去積極思考和頑強地進行教學探索實踐。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在教改的實踐中摸索、積累經驗、尋找解決的辦法。
(三)聲樂集體課
聲樂集體課是高師聲樂教學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彌補了高師聲樂中重技術訓練,輕理論修養的不足,糾正學生重技輊藝的傾向,讓學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是聲樂小課教學的補充,教學內容以聲樂基本理論為主,將聲樂美學、聲樂心理學、中外聲樂發展史、聲樂名作賞析、聲樂教學法等內容有機地融匯課程之中,可每周安排兩節大課,,讓學生不但能在聲樂小課中學習掌握聲樂演唱技能,同時具有較豐富的聲樂文化素養,將來能成為一位合格的教師。
結語
在高師聲樂教學的實踐中、根將聲樂個別課、聲樂小組課、聲樂集體課三種教學形式,根據實際情況分階段、合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互有聯系又相互補充,使之相輔相成,在改革的探索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還有許多艱巨的工作要做。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使高師聲樂專業聲樂教學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汪流.藝術特征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
[2]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