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
摘 要:“機械設計基礎”屬于中職學校機電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設計及創新意識,更新工程理念,有利于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此課程理論性與實用性都極強,要求引導學生掌握機械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設計工作打下堅固的基礎。
關鍵詞:中職學校;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方法
“機械設計基礎”是機械各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術基礎課,它的主要教學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常用機構,掌握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點和基本知識的應用,使學生初步掌握根據具體工作條件及相關標準、規范,選用機構及零件類型,能對機構的運動、零件工作能力進行簡單的校核,能夠設計簡單機械傳動機構。本文根據“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提高教學效率的見解,以期有助于提高“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質量。
1.理論知識要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綜合應用“機械制圖及CAD”“公差與配合”“金屬材料”“工程力學”等課程理論知識解決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設計工作,使學生掌握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類型、特點及應用,了解常用機構的基本理論和設計方法,讓學生擁有機械設計能力,能獨立設計簡單機械及傳動裝置,讓他們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由于該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知識繁雜、邏輯性差,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總是有些不力不從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講解。
2.課堂教學導入應該形象、生動、直觀
一堂課中有效的教學導入不但能使學生積極地接受教師所授新知識,而且還可以控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讓學生快速將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任務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職學生好奇心極強,做事憑興趣,且自我約束能力差。因此,在講授每個新的機構或零件時,教師應該要讓學生對其有良好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通過有聲、有色、直觀的教學模型學習信息。這樣能將學生的多種感官調動起來,參與教學活動中來,利用知覺規律組織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先進。在本課程各個教學環節中有機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具體地講,這門課程主要涉及常用機構與通用機械零部件,教師除了可以利用大量的實物模型進行講授外,還應該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制作多媒體課件,以此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形象,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4.及時進行階段總結、考核
這門課對中職學生來講,還有一個學習特點,就是老師講解時明白,看書一看也懂些,但就是不會應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總而言之,學生對該課的學習還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對課程的實質、其中的奧秘還沒有真正領悟。當然,這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漫長過程。因此,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階段總結,并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和注意事項,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搞好系統總結與復習
課程結束后,老師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與復習,使學生對課程有較全面、深入的理解。復習時教師只需概括性地總結,沒必要詳細講解,可針對學生情況編寫復習材料。在復習材料中,教師應對各教學難點從不同深度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和分析,使學生從復習資料中能一目了然地檢閱自己的學習,老師再通過答疑、做示范答案等形式使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這樣,可以保證每位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內最大限度地彌補學習的薄弱之處,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機械設計基礎”課是中職學校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是連接專業基礎課和機械專業課的橋梁,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處于關鍵位置。這門課的學習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及畢業后從事各種機械的維修和開發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改進勢在必行,提高教學質量是從事機械專業教學的每一位教師永恒的追求,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改良教學方法,對于該課程的教師而言任重道遠,教師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地總結經驗,才能適應當前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立德.機械設計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如鵬,郭學陶.機械設計課程設計[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5.
[3]徐龍祥,歐陽祖行.機械設計[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四川省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