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午梅?方雙虎
摘 要:自從“積極心理學”一詞在199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 提出以后,積極心理學逐漸成為當前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其理念對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旨在探討積極心理學與專業碩士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關系,同時希望能夠為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種新的理論指導及現實支持。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相互關系
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社會很大程度的關注,盡管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不得不承認,我國高校學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數量在逐年增加,這讓我們不得不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了思考。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對于學術型學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學位類型,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從事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在西方心理學界出現的一種新的研究取向或思潮,主要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它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積極心理學對于心理健康與良好的心理狀態方面的關注點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宗旨不謀而合,因此,我們可以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找到專業碩士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1.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Kermon M.Sheldon和Laura King的這個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我國心理學界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現有討論中,李金珍等三位學者最先給出了積極心理學的定義:“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此后,我國很多學者同意了這段文字的觀點并在自己的學術觀點中采用了它。
2.積極心理學引入專業碩士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必要性
傳統理念下的專業碩士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過于狹隘,而積極心理學則升華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1]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充實,更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2]
3.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專業碩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教育的目標和對象 。心理學教育者搭建積極心理學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提出的總目標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升華,即:“形成、維護、促進學生的心靈健康,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基礎。”“形成”是指以一些方式塑造高校大學生健全的人格結構;“維護”是指幫助問題學生解決學習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維護其心理健康;“促進”是指只有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為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幫助其達到自我實現。
(2)教育內容。積極心理學把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作為培養個體積極人格的最主要途徑,這種理念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明確和豐富。積極心理學歸納了聰慧、果敢、善良、正義、勤儉等個人優秀特質,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教學普及、課余活動等渠道塑造高校專業碩士的這些積極閃光品質。
(3)構建途徑。隨著國家對于教育的改革,專業碩士計劃擴招實施后,專業碩士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途徑,才能有效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培養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在積極心理模式的指導下,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促進心理健康教育:①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活動;②建立專業碩士心理健康檔案;③加強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方面的協作與配合;④開展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⑤開辟網上心理健康教育渠道;⑥創設良好心理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J].教師教學研究學報,2006,18(03):63—75.
[2]朱曉偉.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05):124—126.
(指導老師:方雙虎)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