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符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之一,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所承載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古老的樂器而已,而是上升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本文旨在通過對古琴、古琴音樂的說明,闡述古琴及古琴音樂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文底蘊。
【關鍵詞】文人音樂;古琴;古琴音樂;中國傳統音樂
文人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特有的一個音樂門類,是由歷代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階層人士所創作或參與創作的傳統音樂。古琴音樂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人音樂類型。
古琴,原稱“琴”,也稱七弦琴、瑤琴、玉琴,現代為了與胡琴、揚琴等相區別稱為“古琴”。《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土達作為五弦琴,以來陰氣,以定群生。”由此我們可知,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明了“琴”這一樂器,而古琴最初的形制應是“五弦”。古琴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存在,當時的人們以演奏古琴來祈求上天疏散敗壞作物的干旱天氣,這是帶有一定巫術意義的活動,這說明當時的人們認為古琴的聲音可以上通天神,將古琴視作是有靈性的樂器。在上古時期,因為生產力的低下,很多現象人們不能合理解釋,便將這些現象解釋為神力所為,處在這樣的認識階段,古琴便有了能夠實施原始宗教崇拜的作用。除了認為琴音能夠上達天聽之外,古人也認為琴音是能夠傳遞思想感情的,戰國時期就有被稱為“琴仙”的伯牙奏七弦琴遇知音鐘子期,后鐘子期逝去,伯牙失去知音,破琴絕弦不再鼓琴的故事。鐘子期在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了“若高山,似流水”的意境,伯牙認為他以琴音傳思能夠得到知音,達到共鳴實在是難得,才會在失去知音后覺得沒有再彈琴的意義了。這樣的典故說明,古琴在古人思想中的地位應該是高于這件樂器本身的意義的。
“古琴音樂和昆曲歷來是被看作保存著中國古代音樂的兩大寶庫。”(黃翔鵬《論中國傳統音樂的保存和發展》,《中國音樂學》1988年第4期)。古琴基于中國音樂史的范疇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古琴音樂的發展由歷代文人所推動,大致體現在琴歌、琴曲、琴論、琴譜等四個方面。
琴歌,是一種以琴來伴奏歌唱的形式。進行琴歌時,由一人邊奏琴邊歌唱,此時琴與歌是同樣的地位,琴并不是處于附屬地位。琴歌這一形式由來已久,從先秦時期到明代都有史料記載,歷代文人或吸取民間音樂的養分,或將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創作出琴歌,這樣的古琴音樂以簡單純樸的音樂語匯,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反映了多方面的內容,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琴曲,是一種用古琴演奏的器樂形式。歷代文人在琴曲創作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留下了許多傳世名曲。在古琴發展悠久的歷史中,琴曲的地方風格是其一大特色,唐代趙耶利云:“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延綿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一描述就很好地說明了“吳聲”和“蜀聲”琴音風格的差別,宋代更是出現了“浙派”、“江派”、“虞山派”、“紹興派”等多個極具特色的琴派,使得古琴音樂有了多元化的發展。
琴論,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演奏、律學、琴派、創作以及音樂審美等多方面的問題。史學方面有朱長文的《琴史》;美學方面有崔遵度的《琴箋》;演奏方面有趙希曠的論述。眾多的琴學理論使得古琴音樂的發展更加的繁榮。
琴譜,是古琴音樂能夠保存、傳世的重要載體。歷代文人在古琴記譜法以及琴譜的搜集、整理、保存、出版方面都做出過重要貢獻。從最初的古琴文字譜到流傳至今的古琴減字譜,古琴譜承載了古琴音樂保存的重要作用,而歷代文人對琴譜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則使得我們能夠在當代還能夠看到2800余首傳統的古琴音樂,其中《碣石調·幽蘭》《白石道人歌曲·琴曲“古怨”》《太音大全集》《神奇秘譜》等等琴譜及古琴譜集,讓我們能夠在當代仍然感受到歷代古琴名作的遺音。
如今古琴悠遠的琴音依然令人向往,但歷史的變遷讓人們的審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100多年來,我們接受了大量的外來文化,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的空前繁榮,使得包括中國傳統音樂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很大沖擊,新世紀以來,我們雖然將保護傳統文化這一觀念重視并付諸實踐,但仍然不能改變傳統音樂不受年輕人喜愛,很多中國傳統藝術面臨失傳的情況。近些年來,很多從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人,開始轉變觀念,尋求能夠讓年輕人接受、喜愛傳統音樂的途徑,出現了一些采用現代聲光電技術支持,精心編排的呈現中國傳統音樂魅力的表演,從表現形式上讓年輕人能夠感興趣,從而接受、喜愛、學習傳統音樂文化,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都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傳統文化要發展、傳承,就必須有年輕的血液融入,而首先以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產生學習的愿望,才能夠使得傳統能夠經久不衰地延續下去,古琴音樂亦是如此。
古琴音樂作為中國音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初探溯源就已深深感受到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古琴不僅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標志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一,它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底蘊,是其他任何樂器所不能代替的,曾經進行古琴音樂活動的大多不是專業的音樂家,而是具有文化修養的文人雅士,他們的參與和貢獻使得古琴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遠遠超出了樂器這一含義。
參考文獻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8).
[2]黃翔鵬.論中國傳統音樂的保存和發展[J].中國音樂學,1988(4).
[3]臧一冰.中國音樂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8).
作者簡介:蘇婷(1984-),女,漢族,陜西延安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