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傳媒時代,對傳媒事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應時代所需,改革迫在眉睫。筆者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核心課程《文藝作品演播》為例,歸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現象,總結分析現象后的原因,從課程改革、學生培養、教師隊伍建設三個方面研究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為提高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出建議。
【關鍵詞】文藝作品演播 播音與主持藝術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205-02
新傳媒時代,傳播理念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受眾的思想意識、認知觀念也不斷更新,作為培養傳播事業人才的高校,應當積極調整專業定位、教學任務,以不斷適應傳媒事業的發展,高瞻遠矚地為傳媒事業的跨越發展,提供更多基本功扎實且具有前瞻性視野和知識的人才。
當前,受高等教育大眾化后果的沖擊,生源、師資、教學條件的限制,教學課程改革迫在眉睫,在播音與主持藝術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主觀問題和客觀問題,影響著教學過程和效果。現如今,形象、聲音已不再是各媒體選擇的唯一標準,學生的綜合表現與媒體一線、大眾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需要我們教育領域、任課教師對課程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深入思考。《文藝作品演播》是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之一,一般在二三年級開設,文藝作品的體裁包括散文、詩歌、寓言、童話、小說、廣播劇以及影視配音等,課程是在解決了“聲”的問題之后,對“韻”“調”的磨練,重在訓練學生“演”和“播”的能力,可以說,提升語言的藝術性和感染力是這門課程的初衷。本文以《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為例,結合筆者自身教學經驗,總結出現的困惑難點,研究急需的解決辦法,以期待進一步提高實際教學效果。
一、歸納現狀
1.學生對文藝作品創作的認識不全面,能力不全面:很多學生對情感表達問題不重視,認為字正腔圓,流利暢快即可。不能很好地傳遞作品中蘊含的感情,不自覺地呈現出“虛情假意”的現象。這些都體現了學生在把握藝術作品創作方面,能力搭建有短板。
2.教材內容的缺失:在現有的關于文藝作品創作的教材中,關于感情問題的處理一般一帶而過,沒有深入系統和闡述,這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了強有力的依據,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有盲區。
3.教師在教學中仍存在著主體問題:教學理念落后,教學內容單一,大多老師不重視表演藝術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重要作用,不能滿足學生對文藝作品創作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目前,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在各高校課程教學中沿用,尤其是《文藝作品演播》這門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銜接不夠流暢;學生閱歷少、閱讀量小,對作品中的事物情認識膚淺,不能與作品產生深刻的共鳴,很難將作品中描繪的場景、情緒和主觀的思想情感融合起來;教師對文藝作品創作教學研究不夠深入,實際教學中對情感要素的調動還未達到效果;另外,有關情感要素的調動很多原理和內容也是不好描述的,大多要靠個體反復揣測、醞釀,因而造成教材中的闡述不夠多……正是諸多因素造成了學生文藝作品創作的能力不夠全面,“演”、“播”的能力不足。
這些問題的出現,需要我們必須明確:事實上,播音與主持藝術教學不是簡單的將文字轉為語言,不是單純的普通話教學、語言教學;文藝作品創作,不僅要依靠節奏、重音、語氣的外部創作要素,還要依靠情感要素的調動,情感調動作為文藝作品二度創作中的難點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學生將很難表達好文藝作品。如何調整完善現有的教學方法,如何使教學構建合理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科學結合,如何開拓借鑒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文藝作品演播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以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確保教學過程的順利實施,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三、教學改革建議
實際上,《文藝作品演播》教學其根本就是要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控制能力,文藝作品創作過程就是要用語言對作品進行豐富、擴展,對文字精準度和情緒表達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通過語言的語速、語體、語法的控制,提高語言的美感。而這個能力的養成不是機械的、死板的,只有通過情感的調動才是最真誠的、最科學的、最合乎情感的。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一)課程改革
1.增強實踐環節:播音與主持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類型專業,藝術能力的獲得必須在不斷的實踐訓練中才能獲得,否則無異于紙上談兵。理論的充分掌握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的單純注重理論學習,忽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及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的分配。教學設計中應該切實的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書本上所得的理論知識,通過有聲語言藝術塑造學以致用,不單純的停留在僅僅掌握各類藝術作品的分類、特點、演播技巧等方面,要在科學的教學思路引導下激發學生的藝術感悟能力和塑造能力,使學生在業務實踐操作中自主構建、自主體驗、自主創新。
2.調整教學內容:“一旦樹立起表演藝術這種意識,播音與主持藝術就會獲得一個全新的面貌。”[1]以表演方式訓練學生情感調動,提高學生解放天性、撲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從而提升藝術創作水平,這是保證作品效果的關鍵。表演環節中訓練的動作、手勢、姿態、神情以及無實物練習,包括在設定情節中利用限定角色來控制發聲和語氣節奏等方法,這些都能夠促進演播的作品和其中所要塑造角色的合理分析和準確的定位,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不同作品的解析,使之更加生動、鮮活、形象,以達到更有效的有聲語言傳播效果。因此要特別引入表演教學內容,增加課時,將表演教學補充到《文藝作品演播》的培養和訓練體系中,為播音教學內容服務,真正讓學生做到因情發聲,因意發聲。另外,替代言語信息,是指“傳播主體不直接運用言語(包括文字和聲音)信息,卻以眼神、表情、動作等副語言展示出內心的活動,并讓人有所察覺,起到比言語信息更具感染力或說服力的作用。”[2],是文藝作品創造的重要要素。表演藝術是提升副語言創作能力的主要催化劑,是替代言語信息的補充要素,通過表演課程,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和意識,不斷發掘學生在作品演播中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拓展學生的綜合業務能力,也會為演播更加到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3.豐富教學形式:大多高校都堅持以精英教學為主,開展小課教學,保證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指導,以解決學生有稿朗讀中的情緒問題。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教學,可以舉辦聽評會,組織觀摩優秀文藝演播作品,鼓勵學生3-5人為一小組,進行作品分析或創作作品,并輔以課堂互評、小組評比,營造探究式的課堂氣氛。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創作,以個性化處理、傳播,吸引更多的受眾。
4.改良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應與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改革應該相結合。傳統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考核形式是筆試加口試,口試一般為規定稿件,筆者認為除了規定稿件,建議增加自選稿件,這樣可以鼓勵學生精讀、精解,最終促進學生熟練掌握一篇或幾篇稿件,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幫助。同是,建議應增加學生觀眾評委,以專業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展示自我的主動性。
5.教材編輯和選用:教材是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載體,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因此,教材改革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在《文藝作品演播》傳統教材的基礎上,應更突出縱向銜接、橫向貫通,更加清晰明確,突出實踐性,在文藝作品的選用上,要古今兼顧,比例適當,另外插圖與書面語言有著同樣的價值和功能,因此,可圖文并茂,增加意趣。
(二)學生培養
1.培養學生專業意識:培養學生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有全面的認識,提高學生職業化意識。文藝作品演播是對稿件的理解和體會基礎上的再加工,雖然是朗讀別人編寫好的文字,但需要自己的主動思維和編譯能力,學生的自我鍛煉和感悟過程非常重要,只有端正態度,才能達到創作的效果。可以通過優秀畢業生訪談、名人講壇等形式,端正學生態度,培養學生專業熱情。
2.增強學生分析藝術作品的能力:語言與思維有著重要的聯系,對文藝作品把握越準確,感悟的越深,語言表達才越有美感,通過影視作品鑒賞會、讀書會,對經典文學、美術作品、戲劇電影等知識積累,進一步提高感受能力,以幫助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對作品內容和表達方式的思考上,從此解決語言上“貌合神離”問題。
(三)教師隊伍建設
專業教師是教學設計的“領航者”,學習成效的“品鑒者”,學習環境的“創作者”,因此,教學改革,需要教師們更新教學理念,開拓思路,提升教育研究能力。現在各高校面臨的師資問題主要兩方面,一是專業教師大多直接高校畢業后就從教,理論知識儲備較全面,但是一般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二是外聘的電臺、電視臺媒體從業人員,他們實踐能力強,但理論知識欠缺,教學方法不足。不容置疑,高校教學還是以專業教師為主,因此在職專業教師要經常性的參加校外領域內的交流,通過參加教學技能比賽提高能力。另外,在教學中還應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獨立思考,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特點。
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該選用哪種模式,實際上是由現實的媒介環境和現實的傳媒人才需求決定的。如果不進行改革,我們的畢業生將很難迎合社會和市場需求,教師的教學也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只有通過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當然,教學課程的改革本身是一個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相互促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的教學相長的過程。因此,這是一個長期需要解決的課題,希望通過此課題的研究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學效果,最終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以培養處更多的優秀人才促進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論表演藝術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作用》[J].張捷誠.《電影評價》.2010(6).
[2]《論電視播音主持副語言創作的功能與規律》[J].金重建.《傳媒藝術》2014(9)
[3]《播音與主持藝術批評》[M],戰迪、劉琦,中國廣播藝術出版社,2012年1月
[4]《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體系研究——以綜合大學為例》[J],韓敏,《現代傳播》,2008(03)
[5]《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的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改革》[J],朱曉彧,2008(10)
作者簡介:
劉海濤(1980.6-),男,回族,天津市人,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