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
在觀看孫雙金、于永正等語文名師們的課堂實錄后,筆者深深被他們的課堂氛圍所感動,感觸最深的是那些名師們的課堂真正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他們通過“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手段,順利完成了相應的教學任務,真正實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的融合與發展。
縱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現狀,還存在著很多弊病,因此,落實有效性提問已迫在眉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10多年來,有效的課堂提問并未從源頭得到改善。因此,我們有必要提出一些有效性的策略,使小學語文課堂進行有效性的提問,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一、加強理念學習,強化新課程意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在新課程理念下,如果教師還是徘徊在舊的提問模式上,“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將會受到重創,這是有違新課程目標的。因此,作為這場課改中第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不斷地學習新課程,嘗試著正確領會新課程的精神和理念,以期望能更好地應用于課堂提問中,在學習方式、課程觀、學生觀、以人為本思想等方面不斷地鉆研其內涵,更好地強化新課程下有效提問的意識,促使有效性提問在課堂上開花結果。
二、鉆研教材,精心設計
教師要進行有效的提問,首先要吃透教材,抓住課文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地方加以鉆研點化,融入自己的情趣,找準突破點,唯有對教材的理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們的提問,才能高屋建瓴,運用自如。通過教師的有效提問,讓學生明白語文不僅是一門交際的工具同時也是一個富有情感的“老師”。特級教師寧鴻彬有一段精辟的論述:“課堂提問的內容,如果過于淺顯,則學生無須動腦;如果過于深奧,則學生無從動腦;如果不疼不癢,則學生無意動腦。” 這點明確指出了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把握“適度”原則。首先,課堂提問的內容難度要適合心理學中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學生已有的水平與將要達到的水平之間的一個區域,使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避免出現“不用跳,摘得到”“拼命跳,摘不到”的狀況。其次,教師要掌握好提問的時機,如果提問得過早,則學生缺乏對教材認識的準備,就會出現啟而不發的情況;反之,所謂的提問則付諸東流。此外,教師還應注重提問的靈活度,將不同的提問方式相結合,針對學生對所提問題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提問的方式或內容,以增強提問的有效性。
三、把握時機,巧妙發問,升華提問
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隨時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對課堂幾個點進行有效設置,如,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進行細細品味分析、抓住幾句對文章感情其決定性作用的語文、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語段等。同時注意提問后的等待時間,適當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對自己所提的問題進行升華,進而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把握好時機在幾個點處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誠然,在抓住契機的同時,教師應在恰當的時機進行有效追問。王世堪先生說過:“追問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且追問內容的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也促使學生的思維向廣闊性和深刻性、獨立性和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發展。”
四、以生為本,質疑答疑,因材施問
新課程強調新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因此,課堂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應該也要遵循此理念。有效的課堂提問也因遵循此理念,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享受課堂帶給自己的無限樂趣。在提問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為了一切學生發展”的目標,不因學生的不完整、錯誤回答而責怪,羞辱他們,把握“以生為天”的思想理念,這樣有效提問才能順利實施。
新課程與傳統教學一個顯著的不同地方就是強調學生的存在,突出學生以一個“活生生”的人存在的價值,即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同時著重強調創造平等對話式的交流情境,使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種“朋友式”的對象而存在。因此,在實施有效提問的今天,教師會問、能問、好問已不再是判斷新課程下有效提問的唯一標準,在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學生會問、能問、敢問的學習習慣也是評價教師的有效提問之一,通過師生之間互問質疑,最終使學生進行答疑,來拓展課堂的有效性提問。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文時,在教師的提問引導下,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們的質疑思想貫穿整個課堂,通過問題導向,進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培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