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華
摘 要:小學和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初級階段,是培養學生對良好學習認知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的學生常會因為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壓力而產生不同的學業問題。本文將從小學、初中階段學生學業方面常見的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三個方面來對"學之初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學之初問題”;小學;初中
小學和初中階段是學習的初期,也是學業問題產生的初期,孩子們告別了幼兒園的懵懂無知,開啟了學習的新階段。伴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小初學生(小學生和初中生,以下簡稱“小初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許多家長抱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不顧孩子的喜好,給孩子報許多特長班與輔導班,用孩子的自由來換取成績的進步。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等價交換是不成立的,并不是學就會有所成,不恰當的學習還會帶來許多問題。
1.學業問題
(1)思維固化。不止一個孩子抱怨過自己太忙,在幼小的年紀便開始奔波于學校和補習班,他們是討厭這種學習生活的。學習是一種樂趣,不是按部就班,像齒輪一樣轉動。現今的很多學習模式給孩子帶來思維的固化這一問題。不停地強化一種適合的模式,讓孩子不斷套用,導致他們在學習中很少用自己的思維進行創作,從而形成了固化思維。
(2)厭煩學習。學習本身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它幫助你從不懂到懂,從一無所知到學富五車。學習不會讓人厭煩,真正讓學生厭煩的是學習背后所附加的東西。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叫“別人家的孩子”,據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一個永遠打不敗的敵人,我們就稱之為“別人家的孩子”。這個人的學習成績好,我們的孩子就要加倍努力地學習,這個人鋼琴十級,我們的孩子就要學習一門他可能根本不喜歡的樂器。建立在非興趣取向之上并且逾越自身能力的學習是沒有辦法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喜歡的,而且常常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對這一學科的徹底厭惡。
(3)沒有學習目標。我們這里指的學習目標并不是成績目標,而是指學生對自己目前學習狀況的合理認知,并且在這種認知下制訂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現實情況是,學生常常會將這兩個概念混淆,認為學習目標就是我要獲得全校第幾名,我的平均分應達到多少分。其實更重要的,是學生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當前的學習階段,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即在某一階段,對知識的認知達到自己想要的水平。很多學生恰恰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沒能學會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
2.問題產生原因
(1)學校方面。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學生的個人素質不同,需因材施教。然而事實告訴我們,教師更容易把目光放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對于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一開始還能耐心教育,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的表現一直沒有起色,會讓老師漸漸失去信心,學生自己也會產生自卑心理,變得不愿與人溝通,從而導致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和技巧的減弱,讓他們更加沒有辦法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提出請求,從而加重學業問題。教師在教學時過于注重理論,輕視了學生思維發散的練習,固化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很多學校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很不重視,學校公布的規章制度沒有辦法讓學生從心底認同。學校的很多政策用到學業問題的治理上,收效也是微乎其微。
(2)社會方面。學生的成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這個大環境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拜金主義”,對金錢的追逐和崇拜也漸漸滲入了小初學生的心靈。常常有一些孩子會說出“我爸說我不用學習好,我們家特別有錢”這樣與其年齡不符且令人震驚的話語;還有一些孩子,在網絡的大環境下,因為自身的判斷能力、防御能力較差又缺少相應的保護體系,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信息)的影響,這些消極的信息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原本正確的三觀,削減學生在學習上的注意力。
(3)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學生解決學業問題的肥沃土壤。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言談舉止、接人待物反映著父母日常的示范教育。小初學生在課業上的問題較多,大多數老師會要求父母對孩子的作業進行輔導檢查。然而有些父母常常以工作繁忙為借口,不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甚至在老師打電話家訪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時,很多家長也表示自己并不了解。還有一部分家長因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更有甚者孩子的直接教育撫養者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因而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與檢查,這也為學業問題的解決增加了難度。
(4)自身方面。其實學業問題歸根結底在于學生自身。缺乏毅力,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不喜歡上課,對老師提問的問題不加思考,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對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上心,通常是草草了事,更不用說檢查題目的對錯。甚至有一些同學沉迷于網絡游戲,產生了厭學心理。
3.教育對策
(1)學校方面。師資力量是衡量一個學校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業問題能否順利解決。學校應當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重視教師的培訓。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培訓,交流教學技巧。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要求教師定期觀看名師教育視頻,進行觀摩學習,總結經驗。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學校應當鼓勵老師改變過去的工作風格,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再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同時也應當取消將學生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業績唯一的標準,校方也應建立相應的特色興趣班,鼓勵學生發展自身特長,健康成長。
(2)社會方面。社會整體大方向的改變需要時間,但我們也可以從很多方面保護并引導小初學生。首先,對不良信息的傳播渠道進行封鎖查殺,避免學生受其侵害。其次,對網吧、游戲廳進行嚴格監控,保護未成年人,防止他們沉迷于游戲。對學校內部環境和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為學生創造出最為合適的學習環境。最后,對正面人物進行大量宣傳,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正確有效的選擇。合理利用課堂,號召學生向優秀人物學習,為小初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使他們擁有遠大的理想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用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3)家庭方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也需要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建立家校合作,可定期組織有關父母教育的講座,舉辦親子活動,邀請父母來孩子的學校觀摩,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舉辦優秀家庭評比活動,每年選出一個最棒家庭,向其他家庭傳授教育孩子的經驗,鼓勵父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家長要正視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決定作用。既要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做到陪伴孩子,不一味溺愛孩子,不忽視孩子,又要做到不過分剝奪孩子的自由,不強加給孩子太多不屬于其年齡段的壓力。配合學校的工作,及時與學校溝通,與任課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狀況。
(4)自身方面。學生自身也要加強約束。學業問題想要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首先需要學生進行自我的教育和行為的糾正。上課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對學習有耐心,遵守課堂紀律,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請教同學和老師。其次多與父母、老師溝通,信任老師,消除自身的厭學心理,真心地接納學習,全身心地投入,體驗學習過程的樂趣,樂觀地面對挫折和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不可避免,若堅持不放棄,總會有夢想成真的那一天。
4.總結
“學之初問題”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處理學生的學業問題時,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自身都必須共同努力。希望此文能為學生學業問題的解決略盡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縣花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