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蓉
【摘 ? ?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在語文教材的研究中一直是一個很重要但又是極易被忽視的問題,因此,本論文從課堂教學應深挖教材并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巧妙地把本地區的民俗文化滲透其中,體現在延伸性閱讀中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的民俗文化知識,為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提供了機會。
【關鍵詞】民俗文化 ?民歌 ?語文教學 ?滲透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095
民俗文化雖經干百年歷史的洗禮,滄海桑田的巨變,仍以頑強的生命力向世人昭示她鮮活生命的存在,并影響著世世代代生活和工作在那塊土地之上的人們?,F在社會各界已然開始重視保護和弘揚當地民俗文化:從日常生活尊重民俗民風,到商業旅游大打民俗民風之招牌,甚至到教育事業上面也努力做到讓優良的民俗文化走進教材,走進課堂。
在滲透民俗文化的教育教學方面,我們也做了大量而細致的工作:老師和學生一道收集整理當地的民歌、傳說、故事、諺語、歇后語等,然后解讀編輯成冊,最后,老師再把那些優秀的原生態的民俗文化滲透進課堂教學,把經典文本與民俗文化同臺呈獻,使學生在經意與不經意中體驗雅俗共賞,使我們的教學收到花開并蒂的效果。
在上舒婷的《致橡樹》這首愛情詩的時候,我們就滲透了青川愛情民歌于其中。
滲透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們一起聆聽了詩人愛的獨白:“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處在云里……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學生感悟到,詩人以對平等獨立、靈犀相通、禍福與共的愛情追求示人,給新時代女性新型的戀愛觀標桿樹幟,也是對詩歌前一部分寫的傳統的極力攀附、單方癡戀、一味奉獻的戀愛觀再次否定。學生品味了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也賞析了詩歌創作的特色。
完成上述內容的學習后,教學進入到拓展學習環節——青川民俗文化的滲透環節。
下面,我就把這個環節的教學設計展示出來。欣賞四首青川愛情民歌:
小妹纏的有錢人
藤纏樹來樹纏藤,鑰匙管鎖鎖管門。
豇豆纏的苞谷稈,小妹纏的有錢人。
吃糠咽菜都愿意
你十七來我十七,酸甜苦辣情相依。
只要終生心不變,吃糠咽菜都愿意。
哥只愛妹心腸好
馬桑樹兒長不高,一長長個趴腰腰。
賢妹就像馬桑樹,哥只愛妹心腸好。
管它八字合不合
豌豆開花角對角,哥愛妹來妹愛哥。
背時先生算命子,硬說八字不相合。
只要二人同心愿,管它八字合不合。
一、《致橡樹》與這四首青川愛情民歌在思想感情上的異同
學生朗讀這四首青川愛情民歌,思考其各自反映出怎樣的婚戀觀。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后,老師作歸納小結。
《小妹纏的有錢人》反映的是,郎財女貌的婚戀觀(即金錢婚戀觀);《吃糠咽菜都愿意》反映的是,同甘共苦、忠貞一生的婚戀觀;《哥只愛妹心腸好》反映的是,青川最為樸實的戀愛觀,選友擇妻的先決條件是要心靈美好,是對《小妹纏的事有錢人》中郎財女貌的婚戀觀的徹底否決;《管它八字合不合》反映的是,反對封建迷信大膽追求幸福自由戀愛的思想。
《致橡樹》中,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一個成熟的現代知識女性對平等獨立、靈犀相通、禍福與共愛情的憧憬,它就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弦。青川愛情民歌綜合起來看,既有值得肯定的愛情觀,如同甘共苦、忠貞的婚戀觀,反對封建迷信,大膽追求幸福自由戀愛的思想等,也有應該摒棄的戀愛觀,如郎才女貌的婚戀觀。
二、《致橡樹》與這四首青川愛情民歌在語言風格上的異同
語言風格,是作家通過作品表現出來得創作語言特有的格調。它使作品被烙上的“時代特征,地域表征、作者閱歷、性情”的印跡。比如:李白詩雄奇飄逸,杜甫詩沉郁頓挫,白居易詩清淺通俗,魯迅的雜文冷峻犀利,朱自清文章清新高雅……
說到地域表征,當聽見“我低頭向山溝,追逐流逝的歲月,風沙茫茫滿山谷,不見我的童年”“山歌好比春江水,唉——”同學們肯定都能區別出哪是南方民歌、哪是北方民歌。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南方的歌曲如同柳永的婉約詞派,溫婉細膩、含蓄優美,而北方的歌曲則更像是李白筆下的唐詩,寬宏大氣、豪放恣意。
請同學們分析一下青川愛情民歌的語言風格,將其與《致橡樹》的語言特色比較,看有何異同。學生討論回答,老師歸納小結。《致橡樹》,語言精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調子蘊藉而柔婉,具南方風情和女性特色。青川民歌,語言樸素,淺顯易懂,明白如話,上口易記,粗而不俗,也能很好地傳情達意。
三、《致橡樹》與這四首青川愛情民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致橡樹》首先巧妙運用比興。詩歌一開始就用了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對傳統的極力攀附、單方癡戀、一味奉獻的戀愛觀予以否定(這是作者先破后立的行文特色中的“破”)。《致橡樹》其次采取“木棉樹”的獨白口吻與“橡樹”對話,還運用了象征手法。
青川愛情民歌首先也巧妙運用比興手法,如《小妹纏的有錢人》中“藤纏樹來樹纏藤,鑰匙管鎖鎖管門。豇豆纏的苞谷稈”三句,再如《管它八字合不合》中的“豌豆開花角對角”,都是“興”的手法。青川愛情民歌還運用了呼告手法,如 “賢妹就像馬桑樹,哥只愛妹心腸好”,直呼詩中人,且與其說話。這與《致橡樹》中“木棉樹”以獨白口吻與“橡樹”對話異曲同工。
從《致橡樹》教學中對青川民俗文化的滲透不難看出,民俗文化與經典文本實為本末之緣。民俗作為一種“文化”,有它本身的教育意義和價值。較之經典文本,民間詩歌更貼近“地面",在大眾心里更容易“著地”,看似俗了點,但它卻實實在在承載著自由和創新精神。運用日常生活中普遍的題材表達個人的現實需求和世俗愿望,把個人的細微感受和生活倫理都無疑地表達出來。它風格的多樣化、語言的口語化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戲劇化的敘事擴展了生活的意蘊。這是經典文本不及的。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教材編排和教師教學都極盡高雅文化“經典文本”之典范作用,卻常常忽視民俗文化,實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