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摘 ? ?要】低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數學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上課時能集中精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并用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習事半功倍。在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養成時,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使他們能快樂的學習數學,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 ?學習數學 ?良好習慣 ?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81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計算仔細、書寫整潔、自覺檢驗以及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習習慣”。其實,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還有好多方面,我們應該進一步拓寬它的范圍,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點,結合自己實際教學工作中的體會,我認為小學低年級教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低年級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可以從三方面入手:1.對教師講的主要部分關鍵問題一定要提醒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養成注意聽課的習慣。2.要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邊聽邊想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舉手,向老師提出來,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中解決。3.邊聽邊記。聽課必須有手的活動,隨時聽到的重點隨手記到本上或書上,養成這種聽寫同步進行的習慣對今后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此外,教師講課時要善于察看學生聽課的表情,如果學生對所講內容反應淡漠,就應及時調整講課內容方法;如有個別學生思想“開小差”,要及時提醒。
專心聽講是學生在數學課上接受信息、獲取知識的基本保證。一方面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突出重點,善于捕捉學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問,啟發思維,引起興趣。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教育和進行常規訓練,注意提出明確的專心聽講的具體要求,逐條落實。
二、培養低年級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做、去想知識。如在學習西師大小學一年級上冊一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時,讓學生了解“10的分與合”時,在復習鋪墊的基礎上,提問:“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一邊分計算棒一邊思考,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多問幾個“為什么”比直接告訴學生“是這樣的”要好得多。另外,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如在進行10幾減9的減法學習時,我才剛開講,有的學生就叫起來:11-9=2、12-9=3、13-9=4……千萬不要以為學生都會了,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是上過幼兒園的學生,而那些沒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則一無所知。
另外,即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則僅是形式上會背出答案而已,而對于具體的思考過程、計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問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你們是怎么算出來11-9=2、12-9=3、13-9=4……你能當小老師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嗎?”這就促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來考慮如何解釋,從而重新思考關于10幾減9的相關知識。而對那些還不會計算10幾減9的學生我則引導:“同學們,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這么多減法算式,我們可不能輸給他們,趕緊想辦法試試看。”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幾乎能全部調動起來了。之后,我再請小老師說說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學進行驗證、補充,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撞擊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積極的成功體驗。
三、培養低年級學生大膽發言的習慣
發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要把內部的知識轉化為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因此自己內部的思維必須清晰才行,所以發言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我在課上盡量創造更多讓學生發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準確性與嚴謹性。但一節課讓學生們發言的機會畢竟有限。有的學生按捺不住,提意見:“老師,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們解釋:“一節課老師不可能讓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來回答問題,但敢于舉手的小朋友都是愛學習的勇敢的孩子,老師都看見了,這節課老師喊不到你,以后的課老師會盡量喊你。上課的時候如果你來不及跟老師說你的想法,下課還可以告訴老師呀。”于是,一些課上沒有來得及回答問題的學生會在下課以后跑到我跟前說自己的想法,適時的表揚仍讓他們心滿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說說”、“小組內大家討論討論”、“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在學習西師大小學一年級上冊一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時。如有一次遇到這樣一道題目:“小紅的前面有5個人,后面有3個人,這1排1共有幾個人?”學生有的說是8個,有的說是9個,于是我請答案是8的1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紅前面5個人,后面3個人,5+3=8,所以應該是8個人。”我又請了答案是9的學生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應該是9個人。想想一些高年級的學生不喜歡回答問題,恐怕就是因為怕回答出錯挨批評。“你的回答錯了,坐下,聽別人怎么說的。”“不對,你也好好想想再舉手呀。”諸如此類生硬的批評話語,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我們還是應該慎重一些。
四、培養低年級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
小學數學大綱明確指出:“對作業要嚴格要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升華,作業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理解。強調獨立完成作業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好機會。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
1.認真審題。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我們在課堂上教給學生讀題方法,要求學生邊指邊讀,強調他們多讀,弄懂題目具體有幾個已知條件和問題,讀中畫重點字、詞,養成用符號標記習慣,同時指導分析對比的方法。
2.規范書寫。教給學生寫作業方法,從寫數字清楚,書寫整齊、美觀到格式正確,都有規范要求。要求學生在限時內完成作業。有了時間限制,學生不敢隨意浪費時間。和時間比賽的結果會鼓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細心演算。演算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技能。我們訓練學生沉著、冷靜的學習態度。計算必須慎重,切勿草率從事。不管題目難易都要認真對待。對認真演算有進步的同學給予鼓勵表揚,樹榜樣。
4.檢驗改錯。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有錯誤是難免的。我要求學生在做完作業以后再認真檢查,發現并改正錯誤。
總之,只有多渠道、堅持不懈地抓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工作,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才能培養出大批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