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文化貿易的地位不斷上升,文化貿易的充分發展已成為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源遠流長。近年來,韓國的文化貿易發展迅猛,“韓流”已經享譽世界;而中國卻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很多問題亟需解決。文章通過數據分析中韓文化貿易發展現狀,提出中韓文化貿易發展對策。
關鍵詞:中韓 文化貿易 發展現狀 存在問題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1-197-02
一、中韓文化貿易發展現狀
中韓兩國得益于歷史原因,文化領域的合作有著天然的優勢。2014年11月10日,中韓自貿區結束實質性談判,零關稅產品在今后20年內將達到90%以上。
(一)中韓文化貿易取得的進步
1.雙邊文化貿易額不斷擴大。2013年,韓國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中國則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兩國經濟貿易達到了歷史新高峰。
分析圖1可知,2010—2013年,中韓兩國在版權類文化產品的雙邊貿易中保持增長態勢。其中圖書版權類文化產品所占比例最大,增長最快,2013年兩國的圖書貿易進出口總和已經達到2128項。
2.雙邊文化產品增多,結構優化。中韓兩國同屬東亞,文化精髓一脈相承,需求相似,這為兩國文化交流提供了堅定的基礎。近些年,“韓流漢風”攜手共進,已在世界刮起了陣陣強流。
分析表1可知,2012—2013年,中韓兩國在主要文化產品貿易上基本都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雙邊文化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文化交流與合作逐年深化。中國在影視、音樂、游戲等高附加值文化產品上表現出快速發展趨勢。
(二)中韓文化貿易存在的問題
1.中國文化貿易長期處于逆差。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文化大國,但絕對不是文化強國。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主要產品中,文藝演出、游戲動漫以及語言文化等,都存在著巨大的“逆差”,處于絕對輸入國地位。
由表1、表2可知(以中國為進口國),2010—2013年,在圖書版權進出口中,中國始終處于逆差地位,且差額保持上升趨勢。
2.中韓文化貿易占全球文化貿易的份額較小。根據WTO的數據統計,2014年,在全球文化市場中,中韓兩國總和還不到10%,擁有千年燦爛文明的“韓流漢風”正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威脅。
從圖2可以看出,2010—2013年,在中國進口圖書領域中,從美國進口的項數要遠遠多于從韓國進口的項數。2013年,從美國引進圖書版權總數達到5489項,而從韓國引進圖書版權總數僅為1472項,差額達到3倍多。
二、中韓文化貿易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中國缺乏核心文化產品
中國的對外文化貿易產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以文化內容和文化服務為主的影視、文藝演出及電視節目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核心產品所占比重很小,一直處于“文化赤字”狀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在核心文化產品的進出口方面,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10倍以上。
(二)中國缺乏知名文化企業和民族品牌產品
民族特色越鮮明的文化,越能吸引世界各(下轉第199頁)(上接第197頁)國人民。例如全球著名的SM、YG、JYP三大娛樂公司;風靡全球的少女時代、、EXO等明星;聞名世界的韓國燒酒、泡菜等,都已成為“韓流”的代名詞,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著韓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缺乏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與民族特色產品,自主創新性不足,難以滿足國際的口味。
(三)中國缺乏先進的國際化傳媒工具
眾所周知,韓國擁有眾多享譽國際的媒體:KBS WORLD Radio、韓國聯合通訊社等和全球一流的期刊:中央日報、文化日報等,依靠先進的傳媒技術和國際化營銷平臺,將韓國文化傳播到全球。而中國目前的電視節目、廣播平臺影響力小,很多國家缺乏對中國的了解,這就導致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不足、缺乏品牌推廣,嚴重制約了中國文化“走出去”。
三、中韓文化貿易發展的對策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發展文化貿易,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政策上,國家要重視文化產業,尤其注重對小型創新型文化企業的孵化和保護;在法律法規上,加快制定完善的可持續的文化發展戰略,完善監管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在財政上,構建國家級的扶植戰略,搭建包括商務、外交、財政、稅收、海關、中介機構等綜合服務平臺。
(二)強化市場導向作用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繁榮文化經濟,必須堅持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經濟的市場化運作,不斷創新文化機制。切實轉變政府觀念和職能,減少行政干預,最大限度地釋放文化經濟的活力,激發文化企業的創造力。同時,積極推動文化企業“走出去”,努力打造中國文化出口競爭新優勢。
(三)堅持企業主體地位
企業是經濟的細胞。政府要積極發揮文化企業的主體地位,鼓勵重點行業率先“走出去”,為爭奪國際文化市場份額開拓道路。文化企業不僅要加大科技投入,還要深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開發和打造具有“中國內涵”的文化產品。最后,政府應著力打造大型的文化產業群,以圈帶點,以面促全,增強文化產業集群效應。
(四)創新文化貿易營銷渠道,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媒體被譽為21世紀營銷的重要法寶,未來10年,中國應致力于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電視臺、報刊、網絡多媒體,開發先進的營銷手段,積極搭建文化出口綜合信息平臺,逐步建立完善的國內國際營銷渠道和銷售模式。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第一戰略資源,文化貿易的發展需要專業的精英式人才。中國應重視文化貿易人才的培養和后備人才的儲備,例如,可以在高校建立文化貿易專業,開設國際文化營銷等專業課程。
(五)以中韓自貿區為契機,加強雙方文化交流
交流帶動貿易,貿易促進交流。中韓應積極開展兩國間的政府交流、民間交流。以中韓自貿區為契機,秉承精誠合作的宗旨,加強雙方交流與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提升,就一定能實現“利益大體平衡,綜合全面,高水平高效益”的共同目標,“韓流漢風”終將席卷東亞。
參考文獻:
[1] 崔義真.中國與韓國文化貿易發展比較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3.
[2] 劉萌.中韓文化貿易發展狀況分析[J].經貿廣場,2014(11):17-18.
[3] 匡增杰.中日韓自貿區的貿易效應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簡介:牛漢杰,1991.12,男,湖北棗陽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經濟學和國際貿易領域研究)(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