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華
近年來,我們運用“學導式”教學方法,不斷探索科學課堂教學規律,保證了教學目標的實現,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較好地實施了素質教育。
一、在“導入提示”中,誘導學生好奇心理
小學生有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的特點,因此在“導入提示”這個環節中,采用實驗、觀察、猜謎和講故事等方法,針對教學內容巧妙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其對問題進行思考。如,在教學《大氣壓強》一課時,首先叫出十個力氣大的學生,每邊五人做“馬德堡半球”實驗,小學生像拔河一樣往兩邊拉,臺下學生喊“加油!”“加油!”但怎么也拉不開。接著教師講述了“馬德堡半球”的故事,把小學生引入到探索科學的情境中,使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問:“半球為什么拉不開?”“這是怎么回事?”這種好奇之心,激發了他們強烈揭開科學之謎的愿望,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在“自學試填”中,引導學生獨立探究
科學課本的最主要特點就是結論不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自己歸納總結,填在橫線上。
在教學中,我們采取讓學生先自讀課文,反復理解觀察,反復理解觀察實驗的要求,再用鉛筆試填結論。如,在教學《氧氣》一課時,學生經過自學課文,理解并觀察書上的“觀察與實驗”,大部分學生能試填出:氧氣是“無色、透明”的氣體,氧氣能“幫助或支持燃燒”,還有的試填出“氧氣能助燃燒”等結論,接著進行觀察和實驗,就進一步證明或修改了自己的試填結論。
三、在“觀實匯報”中,倡導學生立體研討
觀察實驗是科學課最重要的方法。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我們提倡由學生分小組觀察實驗,然后匯報結果,并倡導觀察實驗中要實行立體研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事物做出大膽的推測和猜想,如在進行《植物的莖》一課教學中,我們深入小組發現學生就“根和地下莖”有什么不同展開了研討:
甲:一般情況下,植物的根是由胚發育而成的,對嗎?(聯想)乙:對……
甲:有的根能吃,你知道嗎?
乙:什么根?
甲:蘿卜根呀!蘿卜根從小到大越長越胖是變態根,對不對?
乙:“嗯!”“對!”
甲:就是這種變態根才能食用呢!
丙:地下的變態莖也能吃,有塊莖、球莖……
丁:還有根狀莖。
丙:誰能舉出一些植物來?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出:土豆、大蒜、地瓜、山藥、百合……再看其他小組,都展開了熱烈討論,甚至爭論。
通過這樣的立體研討,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很濃。
四、在“質疑解惑”中,升華知識要點
“質疑解惑”就是讓學生把學習中那些不懂的問題充分提出來,再經過學生討論、教師指點或講解解決之。如在教《兩棲動物》一課時,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
1.“裸露”是什么意思?
2.青蛙為什么用卵繁殖后代而不下崽?
3.小蝌蚪為什么在水里淹不死?
4.書上沒有提到林蛙,根據兩棲動物的共同特征,我判斷林蛙也是兩棲動物,對嗎?
5.兩棲動物是有益動物,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們呢?
經過再次議論,教師指點,疑難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五、在“鞏固演練”中,注重層次性和多樣化
在鞏固練習時要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學生的不同程度和課型,設計不同的題目進行訓練。
從層次上,演練題要有梯度,可分必做與選做兩種;從形式上,演練題應分質疑型、書信匯報型、打電話匯報型、學生出題考問學生型、實驗觀察型、專題辯論型、幻想未來型、講故事型、電教媒體型等。
六、在“生結師點”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我們提倡學生總結,教師指點,摒棄教師總結課文,包辦代替。開始,學生不會總結或總結得不好,但經過老師指點,久而久之就會總結了。例如,學習《種子的構造》一課時,學生在教師指點下做出如下結論:
甲:一類像蠶豆、花生、菜豆等種子那樣,由種皮和胚兩部分構成。
乙:一類像玉米種子那樣,由種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構成。
師:哪位同學能完整歸納兩類種子的構造?
丙:把甲、乙同學所說的歸納在一起,就是完整的結論。
師:同學們,今后要學會完整地歸納問題。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