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
一、問題的產生
“有效教學的核心是什么”這是參加學術論壇活動期間的一個討論話題。老師們的意見不一。有的認為“興趣”才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有的認為“過程”才是有效的核心;有的認為“結果”才是有效的核心;到底有效教學的核心是什么?
提到有效教學,大多數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怎樣高效,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教學內容,很多和有效教學相關的公開課也大多在課的設計上大做文章。很多課的設計的確很有效,甚至說是高效的教學,讓人佩服不已。可是筆者卻發現一個教師都會遇到的問題,就是這樣好的一節課如果筆者照著錄像上的設計去自己的班教學,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這是什么原因呢?
二、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學生因素
支教前很多教師對筆者說,這是教師對教案的駕馭能力不同所造成的。一直以來筆者也覺得這個是同樣的教案效果卻天差地別的唯一原因。可是從淮安執教后筆者覺得或許還有一些原因也是引起有效教學設計變得無效的原因。
現象:支教所任教的是三年級(2)班,第一學期剛來時我就被這里的學習氛圍驚呆了,在這里我看到了他們上課所用的課桌比我們學校扔掉的還破,還見到了三人坐在一把條凳上上課。這里教師整天忙的就是怎樣讓學生平平安安在學校度過一天。至于學生的作業,說不定到家后還要幫忙做上一段農活,作業當然得往后排。筆者第一次家訪時就見到了一家7個孩子趴在油乎乎的桌上寫作業,說來好笑,從幼兒園到六年級幾乎每個年級都有1個,小的不會正好大的可以教……
筆者在那里待了一年,之后見到了學校里那些干干凈凈的孩子自然滿心歡喜。可第一個月的抽測立刻給筆者潑了一大盆涼水,成績和平行班均分相差了11分。后來經過一學期的努力終于趕上了差距,可是筆者卻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差距?
這樣的兩個現象引起了筆者的深思:(1)在沒有支教前,筆者以前在南京教學時從來沒有和平行班出現過這樣大的差距;(2)在隨后的兩個月里,筆者認真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要求進行了改變,結果成績上的差距在一步步縮小,從第一次差11分,到相差8分、6分、3分,一直到1-2分以內。可是筆者在淮安的一年時間里學生的成績起色并不明顯。對比兩地的課堂與學生,同樣的教師相同的教學風格,卻有著不同的結果,所以筆者認為學生這一因素應該是有效教學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三、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
回來之后的一年里,筆者一直關注哪些因素能夠讓學生也變得高效起來。下面的現象又一次引起了筆者的思考:
現象:筆者所在的五年級中有這樣一個班,筆者發現這個班的數學教師沒有給學生額外補課,幾乎從不占用其他課的時間上數學,放學也都是按時回家的。可是他們班的成績在五年級三個班中是最好的。無論筆者和另外一個平行班的老師如何追趕,如何“加班加點”,總是沒有辦法超過。
筆者對這個班進行了觀察,包括教師所用的試卷,平時的家庭作業和他們班的學生談心,甚至用過這個班的學生上課,都沒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正在筆者也覺得納悶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讓筆者發現了他們班與自己班的不同之處。一天筆者無意經過他們班時,發現他們做作業時的狀態似乎和自己班有些不同。他們的孩子都在很認真地寫作業,幾乎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玩或問問題。反之想想自己班寫作業時總有一兩個人問一些問題。看來問題的所在似乎是找到了。之后筆者特別注意觀察這方面的現象,通過與自己班的對比,終于發現學生上課做習題時的有效、高效也是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之一。只有課上學生有效、高效了,才能保證教師平時的教學更加有效。
四、持續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再
反思
對于教師來說,“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
筆者甚至覺得對反思的再反思,以及課前對學生情況的分析,都是有效教學得以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還是在“圓的面積”這一課中,第一次試上時,在推導公式時學生把圓折成32個小扇形,把一個小扇形近似看成小三角形,學生在化簡“C/32×r÷2×32”這道式子時明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不會約分是筆者事先沒想到的,學生不會約分這些都是筆者沒有對學情進行分析,錯誤估計了學生的情況,導致了教學有效性大大下降。對試上的教學進行了反思之后,筆者決定從書上例題的公式推導入手,教給孩子化簡、推導出公式的方法。之后再放手去推導折成三角形的公式。筆者認為只有這樣第二次、第三次不斷反思,不斷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學情進行了解與分析才能使教學變得越來越高效。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