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玲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學習也應該是這樣。沒有預習的語文學習是不完整的,是不可能高效的。
預習是求知過程中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它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既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原則,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多讀、多寫、多思,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必要途徑。
但在實際教學中,預習這個環節總是不盡如人意。籠統地布置預習,學生圖個新鮮勁就只是像看小說一樣把課文看一遍。這樣的預習不僅一點效果也沒有,久而久之,千篇一律的預習還會使學生滋生厭煩心理,影響學習興趣。
其實,語文教材內容豐富,題材多樣,作為教師,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每篇課文的特點和要求掌握的重難點的不同,設置豐富多彩的預習內容,讓預習更有針對性,讓課堂教學效果更明顯,并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一、運用生字詞,概括文章內容
掃清文字障礙是常規預習的一種主要形式,教師經常布置學生查字典,給生字詞注音并解釋,無非是讓學生做到會讀、會理解。其實,對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我們還可以改變一下方式,讓學生在預習時運用所給的生字詞寫一段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對詞語的運用能力。像《鄧稼先》《荒島余生》等文章,篇幅長、難點少,采用這種預習形式,既可反映預習效果,又可為教學傳遞需求信息,為實現“長文短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前提。
二、多樣化朗讀,提高閱讀質量
要熟悉課文內容,就離不開“讀”,“讀”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培養自己語感,才能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領悟字里行間蘊涵的情感,才能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但是,單一的自讀是枯燥的,學生要么走馬觀花敷衍一下,要么干脆不看,直接看《伴你學》之類的輔助書算了。要改變這種現狀,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就必須根據不同題材的文章設計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比如詩歌或散文詩,文句優美,篇幅短小,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音樂,練習配樂朗讀,或獨立完成,或兩三個人合作,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體會詩的意境美。對話描寫比較多的文章,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分角色朗讀,在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又能揣摩人物形象。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另外,還可以自己挑選競爭對手,分個人和小組進行對抗賽,比一比誰讀得又準又流暢。當然,不管哪一種形式的朗讀,教師都不能忘了在課堂上留出時間,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充分肯定他們的朗讀才能。
三、質疑預習,促進思維探究
從某種角度看,能對事物提出問題,說明對該事物已有一定的理解,學習也是一樣,若能對預習的課文多提幾個為什么,則說明預習已見成效。因此,我們應重視質疑預習,多布置學生在預習中提出問題,向老師和同學“發難”。一般來說,對于難度較大的講讀課文,如富含深意的散文、小說、雜文或閱讀障礙大的文言文,就可以通過質疑預習培養學生在自讀中的察疑、質疑意識。實踐證明,如果學生發現問題越多,學習氣氛就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像傳統課文《社戲》,預習時學生就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開頭為什么要寫平橋村的事;結尾六一公公和社戲一點關系也沒有,能不能不寫,偷豆不算偷嗎;社戲并不好看,文中寫社戲的文字也不多,為什么題目還要定為《社戲》等。課堂上,學生互相質疑,教師適時啟發,教學有的放矢地進行,所有問題也在熱烈的討論中迎刃而解。可見,預習中多質疑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
總之,預習設計得好,能把學生的興奮點吸引到語文課堂中來,大大活躍課堂氣氛。從長遠看,能從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逐步養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讓我們都來重視預習,精心設計預習這一環節,讓預習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亮麗的前沿風景線。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