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明
最近觀摩了一次“現代詩歌教學”為主題的教學研討活動。兩位教師分別執教《老師,您好!》和《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兩首現代詩歌。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兩位教師采用了自主讀書、合作探究、朗讀感悟、啟發想象的教學方式,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力求達到本文的教學目標。
一、激趣引題,質疑探究
興趣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在教學伊始,教師要通過激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欲望,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又要從質疑入手,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積累、好奇和探究之心走向文本。
二、自學詩文,整體感知
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敢于閱讀、樂于閱讀的愿望,整體感知的教學設計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由地讀一遍課文,讓學生整體把握詩歌的結構,再細細地去品讀文本內容。課文選用的大多現代詩語言比較淺顯,內容不深奧,學生初讀后對詩意會有所領悟。但由于文本容量較大,又有些“形散”,因此,教師在導入時應將學生質疑的問題由淺而深地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三、美讀詩文,感悟詩意
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學中教師要安排充分的讀,讓學生采用“自主讀、分角色讀、個人美讀、師生合作讀、分組讀、pk讀、配樂讀、整體誦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從讀中感受和體會詩意。如,引導學生想象綠色大自然向我們徐徐展開,兩個“去吧”充滿了對少年兒童熱切的召喚。又如,教學時,調動經驗,引導交流,抓取景物,尋找特點,想象畫面,引領學生在讀中不知不覺身臨其境。通過讓學生多層次、多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朗讀,使學生從讀中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到言中之情,從而進一步感悟到課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朗讀后教師應及時和學生進行評議,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嘗試背誦。
四、合作探究,深化主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可以把學生質疑的內容進行有效選擇,并一一羅列,作為一個個學習交流的板塊,與學生一起細讀品味。如《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詩中為什么把大自然說成“綠色的課本”?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詩句去體會大自然里蘊藏的豐富的知識,綠色的大自然讓我們的生活絢麗多彩,“洋溢著歡樂和溫馨”。在合作探究中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作探究后,問題基本明朗化,學生真正理解了“為什么把大自然稱作‘綠色的課本?”
五、升華感情,拓展延伸
課內拓展。以《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為例,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在我們的大自然中,還有哪些綠色的課本等待我們去打開,我們將如何打開更多的自然的課本?”鼓勵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寫出心中對大自然的理解!進行自己的詩歌創作。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但加強了詩歌的仿寫、創作能力,同時更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對詩情的領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向往。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立足文本,超越課堂,回歸自然,多渠道、多途徑地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繪自然,贊美自然,從而更加熱愛自然。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設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把課文思路、教學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能為教學更好地服務。教師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