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齡
中國傳統國學經典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和深刻的做人的道理,處處彰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三字經》中“仁、義、誠、敬、孝”。《孫子兵法》中的處處見智慧,國學經典閱讀走進小學課堂。但在當前小學國學閱讀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下面筆者就教學中發現的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選材不廣泛,只注重儒家
中國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涌現出了老子、莊子、孔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等眾多思想家。和以《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為代表的科學文化以及以詩詞、書法、戲曲等為代表的藝術文化,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的國學經典。目前,國學經典閱讀都是以儒家為主,不利于中國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讓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儒家文化一種,不利于學生思想多樣性的形成和發展。
讀書先治史。我們的經典閱讀應先從講“文化史”開始,通過淺顯生動的故事化的講讀,讓小學生知道傳統文化發展的脈絡,知道諸子百家,知道他們的主張和思想。
在閱讀的選材上,要注重文化思想的多樣性。儒家、墨家、法家,傳統的科學文化、藝術文化都要有適當的比例。
二、重背輕講,割裂與當前課程教學的聯系
小學生如何進行國學經典的學習,是否讓學生背會《三字經》《弟子規》《唐詩宋詞》,就算完成了經典的閱讀教學?自漢朝以來,私塾的教學過程主要是識字—教書—背書—理書—講書—讀書—習字—作對—學問。這套教學過程并不適應今天的經典閱讀教學。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傳統經典內容過深,文意上的差異,即使教師講解,學生也不能領會。對國學經典的講讀應該從內容入手,把經典中的內容變成我們生活中的故事,從講故事入手,讓學生對學習國學經典產生興趣。
同時,傳統的儒家經典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它的一些內容并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甚至對學生的一些思想產生了負面的作用,我們要把它從經典閱讀學習中有選擇地去除。
在我們的小學課程中,有許多傳統文化的經典教學內容。在我們的經典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強化閱讀教學,為課程教學服務,閱讀教學是課程教學的拓展,而不應割裂它們之間的聯系。
三、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當前的社會發展有機聯系起來
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根脈,它必須和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在我們的國學經典閱讀教學中存在著簡單化的問題,只是把傳統文化教下去,沒有把傳統文化用社會發展的線索和現代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就談不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在國學經典閱讀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學習經典,而且要知道經典的由來,它在中華文明中是如何發展和它在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形式和方式。
小學的國學經典閱讀教學,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讓學生產生對民族的認同,使中華傳統文化得到發展。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