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剛
【摘 ? ?要】在國家新課改計劃的號召下初中數學課以另一種教學模式呈現在了大家面前,那就是在課程安排中除了強調學科類課程以外,還增加了活動類課程。當下仍有教師對數學活動課存在認識和利用不夠,造成了良好數學素材的浪費。本文根據筆者的教學研究和實踐經驗,關于數學活動課的開展形式總結了以下幾點教學建議,希望對當下的數學活動課開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數學活動課 ?建議 ?開展形式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014
數學活動課是一門嶄新的課程,是教學改革上的大膽嘗試與創新,數學活動課具有合作交流性、生活性、整體性、創造性、情境性等特點。教師應該認清其特點,把握好活動課的核心思想,結合當下學生的學習特點,在開展形式上面“對癥下藥”,讓活動課真正成為訓練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為學生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初中數學活動課應以何種形式開展?筆者根據教學實踐認為,初中數學活動課的開展形式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點。
一、動手探索課
動手探索課程要求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實踐活動。這種類型的活動課以學生的實際動手制作和操作能力為主,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生可結合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操作與制作,在操作的同時利于自身知識進行總結、概括以及延伸和拓展。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能通過一些簡單、便于操作的趣味性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并使其愛學、愿學。教師在課堂上要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在課堂上合理引導學生時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學活動著眼于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現在的初中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可以進行手工制作的教學模型,如初中階段可進行“如何折紙做600、300、150度角”、“作圓柱”、“圍矩形”、“制作火車車廂的模型”等活動。教師應該學會善于改變教學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際的動手操作問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也將數學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二)數學活動著眼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活動不能與課程知識脫節,教師應該有意識的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將教材理論知識與動手操作過程結合,帶有目的性的深入探究知識。如在因式分解的教學中a2+2ab+b2,a2+4ab+4b2等各項均可由對應的紙片裁剪得到,學生可以任意選取紙片拼出與二項式代表紙片的面積相同的矩形圖形即可,不同的矩形代表了不同的代數公式,通過這種活動形式讓學生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又例如讓學生運用全等知識剪裁紙片,并通過旋轉、平移等方法得到多個圖形,用覆蓋的方法驗證其相互全等,從而加深學生對全等概念的理解和判定。學生通過這種生動的教學手段能直觀感受到數學中的概念與知識,更好的感受到數學的整體性,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數學活動著眼于學生感悟探索的過程
學生在操作制作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細節錯誤,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尊重每個學生的思維產物而不是過分苛求細節。活動課的進行不應該像數學學科課一般過于強調分數成績,使學生在沒有“分數”壓力下進行數學活動,大膽放開思想。數學活動應該著眼于學生感悟探索的過程,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允許探究的層次、效果不同,正面鼓勵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個人發展不受限制。
二、閱讀課、問題研討課
數學活動課的課題在引進發面不應過于死板,我們提倡“愉悅”的教學方式,即開展的活動符合初中生心理特點和需求,將課堂發展的形象、具體、活潑。數學,伴隨著人類文明史出現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開展問題研討課,教師要將活動課放眼于數學發展史,以初中數學中所遇到的著名數學問題作為探究、查閱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與討論。在初中數學課本上我們遇到過很多這類的話題如:“無理數的由來”、“幾何的三大問題”、“田忌賽馬”、“黃金分割”等等。這些有趣的數學知識在古人的智慧下逐漸提煉下來,當其搬運到數學課本上時教師往往不會特意引申,而是將講課重點放在了應試解題上面,這樣下來導致有的學生不易理解,甚至遇到問題難以解決的現象時常發生。
若教師積極發揮數學活動課的作用,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搜集并整理成文,最后在活動課上進行交流研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開展“閱讀課”,通過閱讀教師所提供的指定查閱目標的方式,讓學生搜集有關古今中外著名的數學家的突出成就、研究特長、成長歷程以及重大貢獻等,并在課堂進行交流與分享。通過數學活動課的交流讓科學家的奮斗精神感染學生,并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精神動力。
三、方案設計課
方案設計課是利用特定的問題或材料,讓學生尋找、設計更好、更多的方案,并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的工作是十分細致和繁重的,教師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研究教材、確定活動、設計活方案、解決疑難、反思活動、總結經驗等等,每一步驟不能疏忽,要積極融入到學生當中去。例如利用“用圓弧和直線怎么設計出美麗的圖案”、“怎樣等分面積”、“不用計算有幾種方法知道陰影部分的面積”等等問題來研究,鼓勵學生的思維的獨創性。
四、數學建模課
數學活動課的開展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鍛煉的環境。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數學課程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結合其親身經歷將抽象的數學模型成功的解釋并且學會應用。因此教師在材料選取時應該有意的選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生活現象或事例,通過數學建模活動課的開展,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例如,利用“對稱性”建立“距離最短模型”,利用“最值問題”來與“不等式模型”相聯系等等。在活動中,教師著重與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生則結合自己實際生活的感知從中發現問題,利用書本中生硬的知識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而獲得親身體驗和直接經驗。數學建模課突出了教學活動的靈活性,給予學生換角度看待數學問題的平臺,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直接掛鉤,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數學,并愛上數學。
為了全面落實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素質提高,在初中數學學習中開設數學活動課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數學活動這門嶄新的課程,對它的開展還存在很多需要研究和改進的地方,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應該應用科學的發展觀來對待這一課程,提高對數學活動課的認識,把握好其實施原則,通過適當的內容選取來保證數學活動課教學的正常開展。倡導新課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理念,并更好地實現其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