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忠
【摘 ? ?要】在我國,農村教育人數占了我國教育人數的大部分,因此重視農村小學基礎教育,幫助孩子從小學好語文,打下堅實基礎,對孩子將來的工作、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有關農村小學生語言文字啟蒙教育探究的教學建議,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關鍵詞】農村 ?小學語文 ?語言文字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09
語文作為母語學科,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農村由于條件落后、教師教育觀念守舊、家長重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響,在小學語文的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上相對較弱。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萌芽期,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對小學生的語言文字啟蒙教育,為學生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做好以后語文學習的知識和心理準備。農村小學生語言文字方面的啟蒙教育應該如何開展,一直是長期困擾當下教學工作者的問題。為了讓學生愛學、樂學,展現語文課堂的無限魅力,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如何發揮教師的最大積極作用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轉變教學理念,把握教學重點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總是先帶領學生認識生字,再通過劃分自然段,為同學們歸納講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原本有趣生動的課文,分解的支離破碎,小學生在這樣一板一眼的教學方式下往往會感到十分枯燥,對課文的知識講解過程始終提不起興趣。再加上有的農村教師教學觀念滯后,教育方式往往受“應試”思想捆綁,注重為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生硬強加,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大大減弱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詞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例如在學習《觸摸春天》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積累覺得有用的好詞佳句,并積極舉手發言,說一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些詞語或句子”。當有學生說到了與教學重點有關的詞語如“濃郁”、“流連”、“花繁葉茂”、“多姿多彩”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同學們一起解析詞語,體會作者運用在這里的用意。教師還可以用開火車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重點知識的認讀,并交流自己識記生字的方法,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掌握能力。教師應該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對學生能力方法的培養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加強對學生的詞句訓練,提高其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二、豐富教學手段,培養語文學習能力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為教師應該學會巧妙的導入課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感悟,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農村學校的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學硬件、軟件設施不全的現象。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當下的教學資源,積極發揮教學創意,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彌補其本身的不足,盡可能的為孩子提供好的語言文字能力發展平臺。
例如在學習《麥哨》的時候,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或錄音機播放簡單的輕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通過老師的深情地朗讀感受課文的美好意境。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圖片、語言渲染等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通過輕松有趣的課堂導入后,再讓學生從“畔、兜、穗、裹、嚼、肺、腑、撩”中至少選擇一個生字準備參與交流,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發現這些字運用的精妙之處。有趣的教學方式是學生愿學、樂學的基礎,學生在這樣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下對關鍵句、詞的品讀更加清晰明了。同時,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在原文詞句的基礎上進行改寫、續寫、擴寫、編寫等,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促進其對文義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品味。
三、激發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情感
在農村由于受地理因素、家庭教育等條件的制約,小學生對自己學習的重視度不夠,學習態度較為懶散,學習動機不夠強烈。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對小學生的語言文字掌握、運用能力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學生以后更好學習語文知識、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因此,教師應該改善教學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愛上語文,并學會在生活中運用語文。
好孩子是夸獎出來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由于受其學習經驗的不足,即使思維存在一定問題、不足那都是情有可原的,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在學生遇到問題時不能嚴厲批評學生,苛求其學習過程,讓學生感到壓抑,從而產生對學科學習的怠倦情緒。例如在語文聽寫過程中,對于聽寫錯誤率較大的學生,教師在給予指責的同時可以夸獎學生的其他方面,如“你的書寫很工整啊”、“這點小錯誤相信你下次不會再犯”之類。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識字、認句、朗誦、分析段落、靈活運用、自我創作等形式鍛煉提升其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并欣賞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上的出色表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注意語文積累,養成良好習慣
在農村中很多學生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忽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與培養。再加上小學生年齡偏小自覺性低,因而在學習生活方面未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學習能力的發展。語文教學安排的時間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做好詞句積累,在課下做好課外閱讀,豐富農村小學生的眼界,為其作文寫作積累更多更優的素材。
另外,作為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與學生隨時進行普通話交流,做到談吐清楚、發音標準,不要夾雜濃濃鄉音,培養小學生良好的交流習慣;在積累摘抄時教師要以字育德,以字啟智,以字益美,以字鍵體,讓學生養成文面整潔美觀的習慣;在課上注意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擴展與分析,運用讀寫結合法、讀寫結合法、讀寫結合法等培養學生善于思維的學習習慣;在課后有意識的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開展讀書心得交流逐漸養成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在當今全球化浪潮襲來之際,語文作為我國母語學科,為了傳承民族血脈,我國教育工作者在課改方面應該針對農村小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培養不斷探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我們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語文老師要有著重任擔當的責任心,讓學生從小培養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為其語言文字的運用和掌握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完善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