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華
【摘要】英漢對比是一個龐大的課題,既包括語言的對比也包括文化的對比。本文將選取《論讀書》的原文與王佐良的譯本,從英漢語法狀態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加深對兩種不同語言的理解。
【關鍵詞】對比 靜態與動態 抽象與具體 被動語主動
一、 引言
《論讀書》全文從用詞角度看簡潔、古雅,而且使用了大量莊嚴,文雅的詞以及正式用語。整篇文章多用排比句式,語氣連貫,邏輯嚴密。文中還出現大量的被動語態。從整體講,句式結構較簡單,但其語言屬于早期現代英語,措辭與句法與現代英語稍有不同。這些加深了這篇散文的翻譯難度。王佐良的《論讀書》譯文簡潔精練、生動形象、韻律優美、寓意深刻。用詞上,措辭精練、端重、典雅,同時又考慮到文章的音韻形式,采用漢語的雙音節字、文言字、四字結構詞、文言虛詞等來滿足原文的古雅特色。該譯本體現了原文的風格,堪與培根的原文媲美。
二、從英漢語法狀態的角度對比分析原文和譯文
1.靜態與動態。英漢語法狀態呈現靜態與動態的差別。英語多用名、介詞,動詞的弱化和虛化等,因而敘述呈靜態;漢語多用動詞,動詞詞組充當句子各種成分,動詞的重復等,因而敘述呈動態。
例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譯文: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原文使用了三個名詞:delight,ornament,ability。而王佐良的譯文用了三個文雅的動詞短語:怡情,博彩,長才。這樣既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也同樣用了簡潔的詞把原文的那種古雅之風表現出來了。
例2: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譯文: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原文用了三個介詞for,三個介詞in,譯文并未按照原文的形式將for譯作“為了”,也沒將in直接譯為“在于”,而是經過重組,合并譯成漢語的動詞式“最見于”,這樣即擺脫了死板,乏味,又體現了地道的漢語表達。
2.抽象與具體。總體來說,英語傾向于使用抽象的表達法,漢語傾向于使用具體的表達法。
例3: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譯文: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原文出現了三組名詞,第一組分別是形容詞“private”加上有名詞化功能的后綴“ness”,和動詞“retire”加 “ing”變成相應的名詞;第二組是抽象名詞“discourse”;第三組是動詞化了的名詞“judgement”和一個抽象名詞“disposition”。要將這些抽象名詞翻譯成中文似乎不難,但要翻譯成地道的中文卻不易,王佐良采用了三個動詞短句與原文的抽象名詞對應,不僅消除了名詞對名詞的硬翻造成的別扭,而且與原文在氣勢上也做到了對等。
3.被動語主動。相比之下,被動句在英語語法中更加常見,在一定的文體中,人們常常習慣使用被動語態,而漢語則常用主動語態,較少使用被動語態。
例4:They per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譯文: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原文為了句式簡潔,直接接通過被動形式省略了主語。在英譯漢時如果直接照原文的形式進行翻譯就會顯得太異化,會讓讀者有一種英式中文的感覺。
例5: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譯文:如不以經驗范之
同樣,這一句采用了主動句翻譯原文的被動句,并使用了無主句,雖然沒有主語,但讀者卻能看明白,這也正符合漢語的習慣。
例6: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others to be read,but not curiously;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譯文: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需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
整段用了被動語態,句式簡潔,呈排比氣勢,讀后發人深思。要在語義和句式以及整體的氣勢上反映原文,需仔細推敲。從譯文看,王佐良將原文的被動句式統一用“有……者”這一句式來表達,避免了直譯的生硬,讀起來更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用“有……者”替換所有被動句式也把原文的排比氣勢體現出來了。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弄清英漢語法各自的狀態在英漢互譯中是非常重要的,是譯文是否可讀,是否地道的關鍵。欣賞王佐良的譯文,可以看到深厚的漢語功底以及對英語的熟練掌握對于英漢互譯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連淑能.硬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喬萍,瞿淑蓉,宋洪瑋.散文佳作108篇[M].譯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