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四川文理學院 音樂與演藝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王建中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的創作與演奏分析
楊柳
(四川文理學院 音樂與演藝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彩云追月》原本是一首民族管弦樂作品,1975年我國著名作曲家、鋼琴教育家王建中先生將其改編為一首同名鋼琴曲。通過他嫻熟和高超的創作改編手法,很好地將民族音樂旋律與鋼琴這件西洋樂器融合在了一起,被廣大鋼琴演奏者和欣賞者所喜歡,堪稱中國鋼琴作品中的藝術精品。
彩云追月;曲式結構;創作改編;演奏技法
王建中是我國著名的鋼琴作曲家、鋼琴教育家,曾擔任過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由他根據民歌或民族器樂曲改編的鋼琴曲作品非常豐富,很好地將民族化的旋律和鋼琴這件西洋化的樂器融合在了一起。除《彩云追月》外,還有諸如《梅花三弄》《繡金匾》《瀏陽河》《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百鳥朝鳳》《云南民歌五首》等等都非常流行。
《彩云追月》本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任光、聶耳創作的一首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素材來自廣東小調,采用五聲調式寫成,節奏舒緩、從容不迫,旋律優美抒情,意境深遠,形象地描繪出在皎潔月光映射下的美妙夜景。上世紀六十年代,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彭修文先生又根據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的樂隊編制重新進行了配器并獲得巨大成功。八十年代,著名詞曲作家、音樂人付林先生還根據此旋律填詞成歌,汪明荃、朱明瑛等一些著名歌唱家和歌手都曾演唱過,其他根據此旋律改編的器樂作品更是不計其數。改革開放后,隨著鋼琴的普及流行,由王建中1975年根據此旋律改編的鋼琴曲《彩云追月》也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成為鋼琴學習者的必彈曲目,也是廣大鋼琴愛好者和演奏家經常上臺表演的保留曲目。本文試圖將這一首改編作品的結構、創作手法及其演奏作一分析,以窺其創作特色與風格。
原曲《彩云追月》本是單二部曲式結構,五聲宮調式。A樂段由6+4兩個非對稱性結構的樂句構成,B樂段沒有再現,只是將A樂段的優美情緒自然延伸發展,結構變得方整、對稱,最后結束在主音宮音上。王建中在改編這首作品時,保持了原曲主題音調不變,但將其結構規模擴大為72小節,通過添加較為龐大輝煌的引子、連接、尾聲、華彩等從屬部分,改變織體寫法,在不同音高上重復第二個樂段以及將前面的A樂段主題再現并加厚織體等手法,使整個作品變成一個較為復雜的單三部曲式,同時也使演奏難度、表現意境等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其曲式結構如下:
1-9小節為引子部分,由2+2+5三個樂節構成。10-19小節為A樂段,保持原曲的主題音調和結構不變。20-21小節為一個短暫的連接引入B樂段。22-29為B樂段在高音區的第一次陳述,30-37為B樂段的第二次陳述,先將主題旋律轉向低音區,右手用十六分音符的跑動作伴奏織體,第二句旋律再次回到上方聲部。38-47為一個較為龐大的連接,既有新材料出現,也有引子材料,逐漸引入再現段A樂段。48-57為再現的A1樂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主題音調依然保持原貌,但將旋律織體加厚,伴奏音調加密,形成輝煌、明亮的音調色彩。剩下的58-72為一個龐大的尾聲結構,綜合了前面的素材,將全曲引向結束。
引子部分的材料極富特色,模仿民族彈撥樂器的寫法,也構成了全曲的一個基調,并且這個材料貫穿在引子、連接、尾聲之中,使全曲有著極強的邏輯結構力。開始用一個倫巴節奏型,從一個簡單的屬音持續音開始,但伴隨著織體、和聲的加厚,第二小節上方屬音時值延長,下方用一個五聲性的和弦琶音音型加以襯托,最后落在高音區的屬音顫音上,營造出既朦朧又空靈的美妙意境。第二個樂節是前一樂節的上行四度模進,在主音持續上進行。第三個樂節采用托卡塔式的寫法,兩只手八度的上下呼應逐漸下行,更是形成波光粼粼、交相輝映的一幅圖畫。18小節落在主和弦上并持續兩小節引入主題。演奏該部分時,一定要加上踏板以潤色。旋律要彈得透亮而不僵硬,伴奏部分要彈出輕盈跳動的感覺。雙手要緊貼琴鍵,琶音的連接要快速流暢不能拖沓,與后面的長顫音形成一條流動的音樂線,同時伴隨著上行的力度漸強,收束時又要彈出漸弱的感覺。
主題樂段的伴奏織體延續了引子部分的節奏型,淡雅、肅靜、輕柔,同時由于下方聲部加上了一些副旋律,使其具有一定復調因素,也使得音樂多了幾分流動。第一個樂句可分為均等的三個樂節,每個樂節采用魚咬尾的方式緊緊相連,中間樂節是兩個相同樂匯的重復,15小節開放在角音上。第二個樂句依然承接前面的音調,由兩個樂節構成。前一個樂節是前面材料的下行模進,后一個樂節總結收攏在主音上。演奏該部分時,要注意突出右手的主題,同時在旋律長音停頓時,伴奏部分出來的副旋律可稍微突出以作填充,使音樂豐滿而不單調。高音區切分音上的波音演奏具有一定難度,要彈得迅速、輕巧、靈敏,具有笛子花舌演奏技巧的效果。
在經過了兩小節的引子材料短暫過渡后,進入到B樂段第一次陳述。先將旋律提高了一個八度,力度變弱,形成幽靈空遠的感覺。兩個樂句的落音與A樂段一樣,前樂句落在角音,后樂句落在宮音。但伴奏織體有所變化,主要運用平均的八分音符時值的琶音流動作伴奏,只是在最后一個樂句才回到和弦式織體作為結束并引入第二次陳述。這一段的演奏要注意與前面形成力度和表現意境的對比,要讓聽眾能聽到、感受到明顯的色彩變化。無論橫向還是縱向都要有力度的層次感與流動感。B樂段的第二次陳述,前一樂句又將主題旋律移低了一個八度,與第一次陳述在音色、音區、力度上形成鮮明的對比變化,好似大提琴的音色演奏,又似一個智者在講述人生的哲理。右手十六分音符的五聲音階跑動作陪襯。演奏這一句時,左手要彈得厚實有力,右手要彈得均勻、清晰、連貫,并伴隨著音調的上下行作出旋律的自然起伏。后一樂句猶如一個對比后的再現,旋律再次回到上方聲部,其創作手法與演奏都與第一次陳述相似。通過這種聲部、音區、織體的變化、回歸,將“彩云”和“明月”的形象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38-47的連接可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6小節,前兩小節用一個主音持續的顫音裝飾奏出,力度伴隨著漸弱。下方先后用屬、主兩個和弦采用引子的倫巴節奏作陪襯,同時在高音區形成回聲。演奏時特別要注意控制好力度和音色的變化。緊接的四小節是兩次變化的重復,內部通過高、低音區的變化形成遠近的呼應。這種特殊的創作與表現手法,體現出一種平靜悠閑的意境。
再現的A1樂段,旋律主要采用八度疊加、內聲部填充和弦音的形式,使織體加厚。伴奏織體還引入了一種五聲音階的五連音琶音形式,與旋律形成錯位,造成更加密集緊湊的效果。在每一個停頓的長音上,左手又形成一個卡農模仿的八度疊加旋律與右手形成呼應。右手則采用五聲音階的琶音跑動由低到高流出,使音樂富有動感。猶如在夜幕背景下,彩云和明月相互嬉戲打鬧,你追我趕、情趣盎然。在演奏這一段落時,要彈出輝煌、明亮、具有器樂合奏般的效果。八度要彈得準確、渾厚,力度也要隨著旋律的上行漸強。左手的五連音要彈得均勻、準確,與右手的配合演奏具有一定難度,同時也是作曲家很有特色的一種創作表現手法。
最后的尾聲材料與引子基本相同,形成前后的呼應。在演奏上與前面變化不大,只是最后兩小節作為音樂的結束要彈得漸弱、漸慢,形成收束。最后一個音用左手交叉過去彈出高音區的主音,要彈得稍顯委婉,彈出慢慢從里面拉出的感覺,似月光淡去、依依不舍,又似余音繚繞、意猶未盡。
王建中改編的這首鋼琴曲非常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息,也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觀,適合大家演奏和欣賞。同時,在他的改編手法中,也很好地利用了鋼琴的特點,很好地表現了彩云與明月共存互動的這種意境。作曲家以其獨特的創作改編手法,充分表現出鋼琴音樂的民族神韻,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境地,不失為中國改編鋼琴曲庫中的藝術精品。
[1]張曉蓓.談《彩云追月》的意境美[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6).
[2]張麗.鋼琴曲《彩云追月》的民族色彩和音樂文化分析[J].音樂創作,2012(1).
J647.41
A
1007-0125(2015)04-0065-02
楊柳(1982-),女,四川達州人,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