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巖
(牡丹江文化藝術中心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中國芭蕾的傳承與創新
趙巖
(牡丹江文化藝術中心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中國芭蕾繼承了兩個傳統:一是世界芭蕾的傳統;二是中國舞蹈文化的傳統。芭蕾是一門國際性的舞蹈藝術,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與變遷,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規范的舞蹈藝術體系。相對于世界芭蕾,中國芭蕾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僅僅用了50年的時間,它就通過創新而成為了一種與歐洲芭蕾不同的中國芭蕾藝術。
中國;芭蕾;傳承;創新
中國芭蕾繼承了兩個傳統:一是世界芭蕾的傳統;二是中國舞蹈文化的傳統。基于這兩點,中國的藝術家們經過幾十年的積極探索和不懈追求,創作、演出了大批具有中國傳統風格和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劇,如《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祝?!?、《梁祝》、《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這些作品致力于傳統與現代、外來與本土的結合,可以說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
說到這里,我們會發現中國芭蕾在繼承與創新的結合上做得非常好,從來不會照搬西方芭蕾模式,同時也從未偏離過芭蕾這個名詞,而是不斷地變換芭蕾這個名詞的詞性。
中國芭蕾的創新之處在于,它不僅把西方芭蕾看做是名詞,而且看做是動詞、形容詞和副詞。之所以把西方芭蕾看做是名詞,是因為我們在訓練方法、美學原則上大體遵循了西方芭蕾的科學性及藝術規律;之所以把西方芭蕾看做是動詞,因為芭蕾的到來帶動了中國舞劇的產生,填補了中國舞劇創作的空白,而且為舞劇創作提供了新的表現形式:之所以把西方芭蕾看做是形容詞,是因為它體現了中國芭蕾的民族化,我們用獨有的舞蹈語匯修飾和詮釋西方芭蕾藝術;之所以把西方芭蕾看做是副詞,是因為芭蕾已逐漸被點綴和運用到其他領域中,例如模特、品牌新聞發布會設計、商業廣告等。再有,目前中國各大藝術院校如電影學院、體育大學、音樂學院及服裝學院都引用和開設了芭蕾基礎訓練課。
中國芭蕾的創新道路是一步一個腳印的。
首先,第一部中國芭蕾舞劇《寶蓮燈》于1955年誕生,這奠定了西方芭蕾舞劇創作在中國的主導地位。從此,我們的舞劇以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的形式設計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不同的是,我們打破了傳統芭蕾的程式化,對基本結構(即雙人舞——男變奏——女變奏——技巧展示-結尾)做出改變。例如,《紅色娘子軍》是以女主人公瓊花的獨舞開始的。
其次,我國在舞蹈語言上進行了創新?!遏~美人》采用民族民間舞蹈;《紅色娘子軍》中有大量的民族舞、戲曲和武術動作,而且借用了海南島民間音樂和瓊劇音樂配合舞蹈;《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運用了京劇身法;《牡丹亭》中昆曲舞蹈語匯的提煉,大大地豐富了西方芭蕾原有的程式化、略顯陳舊的敘事方式。
再次,我國題材豐富。表現童話式的愛情是西方芭蕾的特長,但特長畢竟不等于唯一。我們有革命題材的《紅色娘子軍》;反映勞苦大眾心聲的《白毛女》;以歷史名著為題材的《林黛玉》;以神話為題材的《精衛》;以人物為題材的《梅蘭芳》等。離開了愛情,雙人舞是否就會出問題呢?失去了對象,托舉是否也無法施展?芭蕾的結構是否也要散架呢?事實上,我們的舞劇在離開愛情的情況下依然找到了出路,我們雙人舞的呈現方式更加豐富,“公主”可以與“王子”、“惡魔”、“精靈”以各種形式跳雙人舞,推動劇情發展,使舞劇更加富有戲劇性與審美趣味。
最后,我們的創新體現在多元素教學與訓練中。我國以北京舞蹈學院為代表的專業芭蕾教育大體上遵照俄羅斯學派的訓練方法。我們根據自身的特點開設了許多輔助課程,有武功、古典舞身韻、民間舞以及現代舞等課程,以多元的教學元素為中國芭蕾的民族化打下基礎。
事實上,每個民族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對任何一種外來藝術進行理解、詮釋、繼承與創新,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意大利流派的技巧卓越;法國流派浪漫、飄逸;俄羅斯流派凝重、大氣、恢弘;丹麥流派活潑。這四大流派的成功之處在于將繼承與創新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在順應時代需求的同時,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舞蹈語匯與風格。的確,傳統藝術只有與時代緊密結合,才會碰撞出火花,才會產生新的生命力。藝術家應具有時代感和現代意識,要研究人們的社會心理、審美取向,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尤其令人高興的是,中國芭蕾的領軍舞蹈團——中央苗蕾舞團與國際芭蕾接軌,啟動了“WORKSHOP”項目。2011年4月23日,北京天橋劇場舉辦了《第二屆芭蕾創意工作坊晚會》。
在國外,“WORKSHOP”是非常流行的戲劇、舞蹈等眾多領域的藝術交流與編創形式,同時也成為創新和銳意進取的代名詞。中央芭蕾舞團在與“WORKSHOP”融合并產生化學反應后,開創了一個以“芭蕾工作坊”為基礎的新銳創作形式,并衍生出一臺新穎別致的現代芭蕾晚會——《芭蕾創意工作坊晚會》。
中央芭蕾舞團馮英團長勇于創新、積極進取,在《第二屆芭蕾創意工作坊晚會》中推出中外編導的新作品。晚會的作品包括張翼翔編導的《某時某地》、余波編導的《碎片》、邢亮編導的《追尋自由》、王琪編導的《走過》、王思正編導的《撞鐘》等。
可見,無論是繼承民族文化精粹還是借鑒西方藝術經典,都需要豐富文化內涵的滋養和文化底蘊的支撐。
J722.5
A
1007-0125(2015)04-01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