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
摘 要:西部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既影響著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制約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詳細分析西部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的現狀,探索制約其發展的原因以及提出提高民族地區公共服務的對策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區的長期發展和國家的繁榮穩定。
關鍵詞: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總量;質量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2-0013-02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在經濟、文化及社會建設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經濟的飛躍、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教育的普及,這一系列的變化,都在見證著我國的成長。同時,隨著經濟、教育的發展,人們對公共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西部民族地區作為中國的重要地區,長久以來由于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發展一直比較滯后,但是自從1999年11月國家開展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也得到了長足進步。但是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西部民族地區與我國中東部地區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些差距既影響了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又制約了西部民族地區的進一步發展。
一、西部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現狀
近些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公共服務供給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無論從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還是從公共服務供給的量來看,與我國其他地區都還是有較大差距的。
1.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現狀
教育是立國之本,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教育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因此我國對于基礎教育歷來是十分重視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普通小學在校學生數為9 360.5487萬人,2013年民族自治地方普通小學在校學生數為1 437.77萬人,約為全國的15.36%。2012年全國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為7 230.2000萬人,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是1 021.47萬人,約為全國的14.13%。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其他55個少數民族6歲以上的人口僅占全國6歲以上人口的8.188%,而未上過學的比率卻達到了13.534%。接受過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少數民族人口僅占全國接受過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口的5.69%。由此可見,從受教育人數的比率上看,西部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都低于我國其他地區。
2.西部民族地區醫療衛生現狀
醫療衛生的狀況關系到一國居民的健康狀況,由于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盡管國家一直在大力加強對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與建設,但是我國的醫療衛生在世界上仍然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研究表明:在191個成員國當中,中國衛生費用籌資與分配公平性排在倒數第四,被列為籌資最不公平的公家[1]。我國的西部民族地區,由于面積廣闊,人口分布相對分散,同時自然環境嚴峻,公共衛生基礎不健全,歷來是我國公共衛生的薄弱之處。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漢族15-64歲婦女存活子女數占活產子女數的百分比為98.86%,而少數民族的這個百分比為97.94%,明顯低于漢族。并且我國各民族15-64歲婦女存活子女數占活產子女數百分比較低的民族,比如僅有82.72%的獨龍族、92.37%的佤族、92.98%的拉祜族94.30%的布朗族等都是位于我國的西部地區。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3年占全國總面積64.2%的民族自治地方的醫院、衛生院數為1.25萬個,而2013年僅重慶市的醫院、衛生院數就有1 502個。2013年全國醫院床位數為457.86萬張,民族自治地方醫院以及衛生院床位數為71.87萬張。而且,在我國,像優秀的醫護人員,先進的醫療儀器,完善的醫療程序等優質醫療資源大多分布在中心大城市,在大城市與小城市、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差距都特別的明顯。
3.西部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現狀
所謂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2]。基礎設施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國家正常的生活生產,所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石。我國自開展西部大開發以來,完成了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等一系列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為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12年全國的發電量是50 210.41億千瓦小時,民族自治地方發電量為8 989.47億千瓦小時,占全國發電量的17.90%。2013年民族自治地方鐵路營業里程2.52萬公里,占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的24.22%。2013年民族地區郵電業務總量是1 526.58億元,全國郵電業務總量是18 432.24億元,民族地區占全國的百分比為8.28%。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為8 829個,我國2008年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就達到了172 849個,僅上海市一個地區2008年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就有19 720,比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地方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多出10 000多個。由此可見,西部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不管是“質”還是“量”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4.西部民族地區社會保障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在積極推進社會保障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良好的社會保障系統能夠提升人民的安全感,有利于社會團結穩定,可以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對于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保障更是關系到國家統一穩定,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舉措。社會保障的支出來源是財政,因此,一個地方、國家的財政收入直接關系到當地的社會保障情況。2013年民族自治地方財政收入為6 101.05億元,2013年全國的財政收入為129 209.64億元,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僅為全國的4.72%。2013年民族自治地方財政支出為17 461.39億元,2013年全國的財政收入為125 952.97億元,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支出為全國的13.86%。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2 012.27萬人,同期全國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4 207.7,民族地區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差不多占到全國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的50%。雖然民族地區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的比例很高,但是民族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其他地區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2014年新疆烏魯木齊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城市每人每月360元,農村每人每月180元。而上海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城市每人每月570元,農村每人每月430元。由此可見,地區之間社會保障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二、西部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特別是1999年開始推行的西部大開發,取得了諸多成就。西部大開發從經濟、環境、教育、公共環境等多個方面著手,有力地促進了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了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同時,我國也一直著力于西部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與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公共服務相比較時,仍然存在下列不足。
1.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查詢到的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正在不斷提高,但就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幾個主要方面來看,與我國其他地區仍然存在的不小的差距。供給總量不足是一個重要因素。2013年民族自治地方國內生產總值是59 322.46億元,當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是588 018.8億元,民族自治地方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全國的10%,少數民族的人口在全國只占到8.49%。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地區人民對公共服務供給的需求愈發強烈;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西部民族地區人民發展經濟的愿望也就更強了,迫切的需要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為經濟建設提供基礎。雖然我國對于西部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正在逐年增長,但是面對民族地區人民對公共服務的強烈需求,政府對公共服務供給總量的提供仍然不足。特別是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學校、醫院、衛生院數量以及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量等基礎公共服務供給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
2.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質量不高
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社會的生產發展,只有提供給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人們才能在生活中提高幸福感,才能更好地進行生產,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西部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除了總量不足的問題外,還存在著質量不高的情況。從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校園設施不健全、教學環境較差到醫療衛生的醫護人員資源缺乏、醫院醫療設備落后、藥物及治療措施不完善到城鎮基礎設施不健全、交通不便利、通信設施落后再到社會保障水平低都體現了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質量不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質量不高不僅不利于人民生活,同時也制約了民族地區的發展,使其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三、提升西部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對策
由于西部民族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自然環境方面西部民族地區身居內陸,地形復雜、天氣嚴寒;在社會文化方面,我國的少數民族中有部分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并且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自己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提升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的特殊性。
1.提升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的總量和質量
要提升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就必須提高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的總量和質量,提高民族地區公共服務的普及度。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投資,擴大民族地區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特別是教育、醫療、交通、通信、社會保障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同時還應該在兼顧少數民族特殊性的情況下提高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提供有當地民族特色的公共服務,可以采用調查、采訪等多種方式吸取民族地區人民對于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意見,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維護我國的團結統一,促進經濟增長。
2.開展多元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對于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政府應該當好主導者,同時應該吸收市場及第三方力量共同進行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政府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一方面放寬一定的公共服務供給準入原則,在引導的情況下,讓社會力量以及第三方力量進入到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中。同時也可以讓民族地區的人民參與到公共服務供給政策的制定當中來,這樣既能保證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的大方向,同時也能更好地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并且能夠結合西部民族地區的當地實際情況提供公共服務。使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更加的靈活多變,也更加適合當地的居民,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能夠更好地為民所用。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He-
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nce[R].Switzerland,2000.
[2]喬彥友,李廣文,常原飛,薦軍,張迎.基于GIS和物聯網技術的基礎設施管理信息系統[J].地理信息世界,2010(10).
[3]黨秀云.民族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創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勝章.加強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3).
[5]李培廣,胡曼云,李建國.民族地區公共衛生服務:困境與超越[J].理論與探索,2009(5).
[6]王勝章,影響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建設的制度障礙[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
[7]陳全功,程蹊.民族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涵義、現狀水平的衡量[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