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摘 要:中國夢宣傳教育是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黨員是高校學生群體的先進性代表,具有角色雙重性、思想先進性、輻射影響性特質。這決定了學生黨員在高校中國夢教育中發揮著獨特作用:以雙重角色,增強教育針對性;以人格魅力,彰顯教育示范力量;以活動開展,擴寬教育途徑。以上作用的充分實現,需要多方面共同建構條件。從學生黨員角度而言,需從以下幾點著手:增強自我教育意識,強化黨性修養;提高學習自覺,突出先進性本質;嚴于律己,提升人格魅力;落實實踐自覺,發揮先鋒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黨員;中國夢教育;作用;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D26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2-0092-0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并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高校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因此,中國夢宣傳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大學生黨員是學生政治生活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先鋒隊作用,對于推進大學生群體中國夢教育活動具有積極意義。因而,著力分析學生黨員在高校中國夢教育中的角色及作用,是提高中國夢教育實效性應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學生黨員的突出特質
學生黨員具有區別于其他學生群體的突出特質,這種特性是學生黨員得以存在的“質”和根據。
1.角色雙重性
首先,在身份定位上,是“學生”和“黨員”的統一。一方面,他們是求知者,本職工作是學習。同時,大學生黨員是黨肌體的重要細胞,依法享有黨員權利,履行黨員義務。其次,在思想認知上,是“普通一員”和“先鋒戰士”的統一。大學生黨員是學生群體中的普通一員,需要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學習,這種學習突出表現為先進思想理論的汲取與內化。同時,先進性是黨的本質特征,黨的先進性通過每一個黨員的先進性表現出來。學生黨員在思想水平,理論認知上充當著先鋒戰士的角色。再次,在教育活動中,是受教者與傳播者的統一。在高校中國夢宣傳教育中,學生黨員一方面是宣傳教育的對象,是受教者角色。同時,先鋒戰士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學生黨員率先樹立為民族復興奮斗的青春志向,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教育其他同學。此時,大學生黨員即是中國夢的傳播者。
2.思想先進性
先進性是黨的本質特征,每一個黨員都是黨先進性本質的表現載體。作為高校學生群體的先鋒隊,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體現在思想、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其中突出表現為思想上的先進。“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思想上的先進性。思想理論素質是黨員素質的靈魂,思想理論上先進,才能確保黨員先進。”[1]學生黨員在思想上緊跟黨的步伐,是黨先進性理論具體化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黨員思想先進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堅定的政治信仰與理想信念。學生黨員應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深信不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其次,思想上求新,堅持與時俱進。這要求大學生黨員積極學習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自己。同時,黨員的思想先進性是相對的、動態的,而非絕對的、靜止的,這也必然要求大學生黨員立足自身實際不斷學習,以更好體現黨員先進性。
3.輻射影響性
“不管是局部區域內還是大范圍空間拼搏的所有杰出人才,當他們功名成就而形成一定影響力而引起廣大公眾注意時,必然地會對這個廣大公眾里的不同階層、人群產生著不同的作用。”[2]學生黨員是學生群體中的先進代表,他們在學業、思想、政治等方面均是優秀的代表。大學生黨員以其先進性在學生群體中樹立模范典型,對其他學生群眾產生引領作用。
學生黨員的影響是一種輻射性影響。人才學理論根據影響力的形成途徑將其劃分為權力型影響力和非權力型影響力兩種類型。前者由社會賦予個人的職務、地位、權力等條件構成,后者是在道德、知識、才能等基礎上形成的,表現為對其他成員的一種無形影響。大學生黨員對學生群體產生的影響主要是非權力型影響,是其他學生自愿接受的影響力,擔任學生干部的黨員亦是如此。因此,大學生黨員對學生群體產生的影響力具有輻射性,其影響過程不是一個接一個的順次傳播,而是一對多的輻射過程。
二、學生黨員在高校中國夢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言,用中國夢情感武裝大學生是鮮明的時代要求。傳播學中的兩級傳播理論認為,信息從大眾媒介到受眾經過了兩個階段。首先從大眾媒介傳播到意見領袖,再由意見領袖擴散給社會大眾。大學生黨員不等于意見領袖。但其自身的突出特質,使大學生黨員在某些方面具有意見領袖的功能,在中國夢宣傳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1.以雙重角色,增強中國夢教育針對性
學生黨員具有雙重身份的天然優勢,這種優勢在高校中國夢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以下作用。
首先,反映對象心聲,促進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結合。把解決人民群眾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經驗。大學生黨員植根于學生群體,他們與同學共同學習和生活,最能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從而能夠將學生群體最關心、最普遍的問題向黨組織反映,有利于黨團組織對學生實際的深度把握,以此增強中國夢教育的針對性。
其次,把握對象特點,促進中國夢教育的“學生化”。所謂“學生化”即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考慮大學生特點,用大學生熟知的話語體系、形式風格開展教育。大學生黨員是促進高校中國夢教育“學生化”的重要力量。學生黨員在接受中國夢教育后,經過自己的消化、加工,用更加親近的語言傳遞給其他學生群體,用“學生化”形式傳遞中國夢。
2.以人格魅力,彰顯中國夢教育示范力量
人格魅力是個體所具有的吸引、影響他人的內在力量,“大學生黨員的人格魅力,本質上是優秀的個體人格在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中顯現的審美價值和美感效應,是一種人格美的力量。”[1]學生個體是通過群眾推優、支部考察等眾多環節最終被發展為中共黨員的,這決定了學生黨員相對于普通學生具有突出的自身魅力。
一名學生黨員即是學生當中的一面旗幟,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及突出的人格魅力使其在大學生群體中享有一定程度的號召力。他們既是中國夢教育的受眾和對象,也是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力量。學生黨員通過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夢教育,在學生群體中率先樹立青年責任意識和擔當自覺,把人生追求同祖國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樹立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青春志向,對大學生群眾產生示范作用。
3.以活動開展,拓寬中國夢教育途徑
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形成期,處于由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這一特點決定了高校中國夢宣傳教育既要利用第一課堂的知識傳授,系統講解中國夢的由來及深刻內涵。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校園活動的第二課堂及社會實踐的第三課堂,而學生黨員是拓展第二和第三課堂的主要力量。
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對高校中國夢宣傳教育意義重大。它們往往契合學生特點,不拘泥形式,在活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歷史責任和使命意識的教育。學生黨員可以利用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優勢,依托外部環境和支持,通過形式多樣的黨團、班級及社團活動,寓中國夢于校園及社會實踐活動中。此類由大學生黨員開展的中國夢教育活動具有兩方面的優越性:第一,靈活性強。相對于知識傳授的第一課堂,校園活動由學生黨員根據外部條件及大學生特點而展開,可根據物質保障及其他外在支持的程度靈活伸縮活動范圍及規模。第二,易引起情感認同。學生黨員本身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開展的活動面向學生,即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雙方身份對等。這種角色上的平等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而在平等的氛圍中更能引起大學生群眾的共鳴。
三、充分實現大學生黨員作用的路徑
鑒于學生黨員在高校中國夢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積極作用的實現,對于中國夢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充分發揮其在中國夢教育中的作用,從大學生黨員角度而言,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1.增強自我教育意識,強化黨性修養
“為了保持我們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純潔,提高我們的革命品質和工作能力,每個黨員都必須從各方面加強自己的鍛煉和修養。”[3]較高的自我教育意識是提升大學生黨員修養的重要推動力量。
首先,增強黨員意識。“黨員意識是指共產黨員對黨的性質、宗旨、使命以及黨的綱領和任務的自覺性認識,是黨員對自己在黨組織中所應承擔的責任、義務的理性認同,集中體現了黨員的政治覺悟和黨性。”[4]學生黨員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兼具學生和黨員的雙重角色。由于大學生的主要工作仍是學習,從而易造成學生黨員強“學生”身份,弱“黨員”角色現象的發生。因此,大學生黨員必須在黨員意識上下功夫,通過自我教育不斷增強對黨員身份的角色認同。
其次,強化服務意識。黨的性質決定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一宗旨是全體共產黨員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黨員服務意識的培養關乎黨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而大學生黨員應在自我教育中明確,入黨意味著在榮譽面前舍得放棄,在困難面前挺身而出,真心實意地幫助同學進步,為同學服務。
2.提高學習自覺,突出先進性本質
學生黨員的學習自覺與學生的學習自覺辯證統一、同中存異,二者都是一種行為要求。“學生黨員是黨員,也是學生,學生的天職是學習。”[1]但普通學生的“學習自覺”是從狹義的“學習”角度而言的,主要指學業知識的獲取,這是學生的本職工作。學生黨員的“學習自覺”是指廣泛層面上的學習,既包含基于學業的學習行為,也包含基于政治角色的理論學習。黨的十八大會議指出廣大黨員“要把學習作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作為黨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鋒隊,大學生黨員應提高學習自覺,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養成學習的高度自覺。只有在不斷的自覺性學習行動中,先鋒隊的性質才能持久、永續。
大學生黨員的“學習自覺”可歸結為三個方面的先進性自覺。第一,理論學習的先進性。列寧指出,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而思想理論方面的創新引領各方面創新。學生黨員應樹立理論領先觀念,提升理論素養。第二,學科知識的先進性。專業知識與技能是個體生存、發展的保障,也是大學生投入社會,實踐中國夢的內在基礎。因此,在校學生黨員應關注、重視專業知識的積累。第三,溝通交流的先進性。與群眾的溝通交流是黨員先鋒隊性質存在和實現的基礎。學生黨員先鋒隊性質只有在為學生群眾服務、促進其進步中才能充分體現。為實現這一目的,高校學生黨員應主動與同學交流,學習人際交往知識,為黨員工作的開展創設人際環境。
3.嚴于律己,提升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個體內在素養和外在行為的統一,是個體行為富有成效的重要條件。大學生黨員的人格魅力在學生黨員開展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促進著學生黨員先鋒隊性質的實現。但人格魅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朝夕即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養成過程。
人格魅力的后天養成性、長期性要求大學生黨員做到嚴于律己。嚴于律己內在包含獨我與眾我兩層維度,這決定了大學生黨員需從兩方面著手。首先,在眾我空間,律己、寬人。“律己”即學生黨員在學業、生活、交往等方面以優秀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思想、意識的先鋒者,舉止、行為的模范者。“寬人”,即大學生黨員在日常交往行為中以悅納、包容之心對待他人。這種包容既包括對普通學生群眾的引導、帶動,也包含學生黨員相互之間的批評、共同進步。其次,在獨我空間,自省、慎獨。獨我空間的律己精神是衡量個體是否切實嚴于律己的重要尺度,也是提升大學生黨員人格魅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大學生黨員應重視獨我空間的自我反思、自我批評,增強慎獨意識。
4.落實實踐自覺,發揮先鋒作用
“實踐自覺,就是實踐主體對實踐的規律性,科學的認識,并能科學地把握實踐方式的有效途徑。”[5]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是黨員修養的考驗場。高校學生黨員應自覺把中國夢融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帶動學生群眾樹立和踐行中國夢。
第一,內化于心。高校學生黨員應堅持學生和黨員身份的統一性,率先樹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個人夢與家國夢的結合,局部夢同整體夢的統一。這是高校學生黨員作為先鋒隊的客觀要求,也是踐行中國夢的內在基礎。
第二,外化于行。行動的自覺是理論自覺與學習自覺的落腳點。高校中國夢宣傳教育不止于促使廣大學生樹立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目標追求,歸結點在于促使其把民族復興的追求落實到個體行動中,用實際行動助力中國夢的實現。高校學生黨員應在中國夢由內化轉變為行動的過程中,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在踐行中國夢中切實發揮先鋒力量。
參考文獻:
[1]范軍,王振成,王占仁.大學生黨員培養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4-270.
[2]喬盛.人才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43.
[3]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3.
[4]江豐沛,劉效東,崔琳.新時期大學生黨員意識培養途徑探索[J].山東工會論壇,2014(2).
[5]張立飛,仝晶晶.行動的自覺:高校學生黨員的內在要求——學習十八大報告體悟[EB/OL].[2014-02-19].http://
www.cnki.net/kcms/detail/53.1133.D.20140219.202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