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培鋒
摘 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強調引導學生從自身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繼而開展多樣化的實踐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問題是思考的開始。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思維,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活動。針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生提問能力不足的現狀,建議提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的提問能力方式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提問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新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是點燃思維的火花,是認識深化的階梯和創造發明的先導。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繼而開展多樣化的實踐學習。想象力是培養學生提問品質的良好載體和途徑,而學生提問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促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審視以往的綜合實踐活動,較為關注教師的提問而忽視學生的提問。問題意識淡薄,提問能力較低,嚴重影響著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有所提高,無法使學生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生提問現狀及分析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生提問現狀
通過與小學生的談話,我們了解到大部分的小學生常常處于一種極少會去發現問題的心理狀態,他們一般不會產生發現問題的意向。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兩種典型形式:第一類是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沒有表現出來,呈潛在的狀態。第二類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
(二)上述現象的原因分析
1.缺乏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小學生不敢問
有很多的小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充滿好奇,他們不是沒有問題,而是擔心老師有定論。例如,在三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認識蝸牛》中,有很多小朋友觀察到,蝸牛爬過后,會留下淡黃色的黏液,通過老師的介紹,小學生了解到黏液是在爬行時起到潤滑的作用。這時候,有小學生提出,這個黏液是不是還有美容的效果?冬天的時候凝固在殼口處,是否有保暖的效果?有的老師由于自身知識儲備不夠,直接斷定學生的想法是荒誕不經的。這些學生的提問還受到了其他小學生的嘲笑,將他們的提問熱情扼殺在了萌芽階段。這種不和諧、不民主的氛圍,讓許多小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不敢問。
2.小學生沒有掌握提問的方法,不善問
很大一部分小學生是聽從老師在平時鼓勵他們上課要多提問的。例如,教師為了讓學生的思考步入狀態,會設計一套更好的比賽的環節,比較學生的聰明能力和思考能力。而學生為了不讓老師失望,會做出與主題沾邊的問題,存在一定的“表演”成分,沒有真正有疑而發,從一定程度上講,他們不明確提問的真正目的和要求。
3.小學生未將問題意識變成習慣,沒有做到常問
例如,在《我的蔬菜,我做主》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當中,就關于“蔬菜的義賣”這一主題讓學生進行提問,竟只有兩個學生舉手。原來,能力較強的孩子,已經知道如何進行宣傳、如何進行攤位布置、如何進行銷售,對于他們而言,沒有問題可問;對于班里能力相對薄弱的孩子,則對活動毫無頭緒,不知道從哪里提問。
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老師還是有推卸不掉的責任的。在平時教學中,因為怕學生提問浪費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或者怕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自己無法解決等,不愿、不敢讓學生質疑。長此以往,學生也就不想或不會質疑,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們相信“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不但要把教書育人作為天職,更要鼓勵學生就學習上不懂的問題大膽提問,以求最后的認證。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這在小學低、中段階段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二、提高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生提問能力的方法與對策
(一)營造氛圍,構建提問環境,讓學生敢問
1.淡化師生角色,增強雙邊互動
小學生很多時候不敢提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威嚴”和“氣場”而膽怯。因此我們認為,在綜合實踐課堂中適當地淡化師生的角色,讓學生在“沒有老師壓力”的氛圍中學習。當學生提問題時,教師默許的目光和專注的外表,都會讓學生自己感到老師對他們所提問題的認可,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培養和鼓勵學生勇敢地提出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會增強學生的提問膽識和欲望,實現雙邊互動。
2.強調情境教學,聯系課堂內外
小學生的思維畢竟以直覺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所以,為了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提問,需要綜合實踐活動中呈現形象、直觀的問題場景,強調情境教學,把教學問題情景化。例如,在《我的蔬菜,我做主》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可利用課余的時間,將學生帶到農場,看看他們自己勞動的成果,進而引發他們關于“如何處理蔬菜”的思考,強調情境教學。
3.提倡團隊競爭,把持提問動力
小學生是很喜歡競爭的,而且有很強的團隊榮譽與歸屬意識,因此,在綜合實踐課堂中,根據小學生的優劣和興趣情況,分成若干個合作小組,取一個他們共同喜歡的名字,在平時的教學中,將提問納入合作小組榮譽的考評項目,也將大大促動學生提問。
(二)掌握提問方法,讓學生善問
1.教會學生找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新舊知識中找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不清楚的地方找問題。
2.指引學生在觀察中提問
培養學生養成動靜觀察的習慣,從觀察中發現問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與敏捷性。
3.指導學生在比較與聯想中提問
從事物與事物之間,想到兩者相識度,以及相互間的對立性,及其可能產生的因果關系。對比事物在思想上與特征上的仔細差別,確定事物本質的異同及其關系的思考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習慣于比較這兩種事物的異同點,從而提出問題。例如,進行《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調查》活動時,酒店組成調查中發現,有的酒店是環保型酒店,有的則屬于非環保型酒店。環保型酒店和非環保型酒店在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上有什么區別呢?只要適時引導學生,學生就可以提出很多他們的疑問。
(三)梳理問題,優化提問品質,讓學生常問
1.直抒胸臆,傾瀉疑惑——建立問題組
面對一個事物,小學生或許能想到很多,問到很多,教師要多引導他們把心中所想到的、所疑惑的全部說出來或列舉出來,形成由許多相關問題構成的問題組。
2.盡己所能,眾里尋他——形成問題串
有了問題組以后,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問題,但是有些不是科學性的問題,有些問題太大,有些問題太深,都不必去研究。因此,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在這些眾多的問題中尋找出適合他們自己研究的、能夠解決的問題,形成問題串。
3.精益求精,濃墨點睛——提出核心問題
有了問題串,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學習內容,用相對言簡意賅的詞句提出比較核心和有價值意義的問題。
總之,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淡化師生角色,增強雙邊互動;強調情境教學,聯系課堂內外;提倡團隊競爭,把持提問動力等方法,努力營造氛圍,創造提問環境。通過在無意處追問,在梗阻處引問,在嘗試后導問等方法喚起學生疑惑,架起提問橋梁。最后通過問題研究課的開展,梳理問題,優化學生的提問品質。真正做到讓他們自已“跳起來摘果子”,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劉顯國.課堂提問藝術[J].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08).
[2]余柏民,袁媛.培養小學生提問的能力淺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0):130-131.
[3]萬福,于建福.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J].中國和平出版社,2009(23).
[4]包紅旗.讓小學生學會提問[J].民風:科學教育,2012(7):46.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