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根
由于學生先天素質、家庭環境、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每個班都會出現幾個學困生,他們常常表現為學習習慣不好、對自己失去信心。如何讓這些學困生重拾自信,綻放出生命的美麗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眼神,激發自信
眼神不僅可以傳遞信息,而且可以表達情感,表示贊許、反對等意向。為了達到教育目的,我非常注重與學生的眼神交流,從而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如,每當找學困生談話或提問時,我總是先用眼神示意他們放下自卑的包袱,然后再開始問話。之后再用贊許的眼神,肯定他們的回答,增強他們的自信。這種不斷鼓勵的眼神逐步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漸漸地學會了正確認識自我,近而愉快地接納自己,自信心和對學習的興趣也就悄然萌生了。
二、不貼“標簽”,建立自信
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那種人。”因此,對學困生,我不給他們貼“差生”的標簽,因為這樣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新接的班上有位姓朱的學生,語、數、英三門功課的總分還不到20分,其他學生取笑地叫他“豬(朱)頭”。于是,在第一周的課上,我就組織學生開展了討論:“假如同學給你貼壞標簽,你會怎樣?”通過換位思考,學生將心比心,一致認為給學困生貼壞標簽會讓他們越發自卑,心靈受到創傷,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如果對學困生給予幫助與關懷,就會激發他們的自信。這樣,良好的班級風氣在潛移默化中就逐步形成了。
三、捕捉閃光點,重拾自信
作為教育者,就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從各個方面找出學困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克服自卑、重拾自信。例如,班里有個男孩叫小曦(化名),上課不專心聽講,課堂作業總是拖拖拉拉,家庭作業從來沒交過。一次課堂作業時,我有意走到他身邊,指導他完成了作業。并抓住時機,在班上大大地夸獎他,并帶頭為他送上誠摯的掌聲。在同學們的一片驚嘆之聲中,他的臉紅了,眼睛亮了,又露出了調皮的笑容,第二天的家庭作業竟然交出來了。雖然打那以后,他有時還會不交作業,但我發現他上課專心的時間長了,作業也認真多了。我常常把我的發現告訴他,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進步,激發他上進的欲望。
四、家校攜手,增強自信
為了更好地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我經常通過多種形式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系。每當學生有點滴進步時,我會在第一時間向家長報告喜訊,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品嘗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增強自信;每當學生有錯誤時,我也會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對家長做到溫和有禮,與他們共商教育良策,同時,溫馨提醒家長應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指責孩子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通過心與心的溝通,讓家長和孩子看到光明、樹立自信。
總之,在對學困生進行轉化工作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多一點激勵、少一點指責;增幾分贊賞、少幾分否定,用一顆寬容與大愛之心喚醒他們的自信心,精心培育,努力讓每一個學困生都綻放出生命的美麗。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