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平
摘 要:以新課程為背景,簡單地分析了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程;思考
新課標明確指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民族意識、愛國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培養具有高尚道德修養、愛國主義情懷的新時代人才作出貢獻。”可見,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和實施,對高中歷史教材、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都有很大的轉變,在此過程中,為教師在執行新課標的核心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方法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此進行簡單的闡述。
一、新課程下的歷史必修課教材內容太深奧,加大了學習難度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和實施,高中歷史教材增加必修課教材,以模塊的形式開展教學,進而使教材內容加大了教材的彈性,使教師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由于教材內容太過深奧,進而也加大了學生理解和學習的難度,這是實施新課程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基本問題。增加教材內容的初衷是使教學內容更豐富,重點更突出,但是由于新課程實施對教材內容的跨度太大,沒有逐步進行,差異太大,既增加了教學的進度問題,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二、教師的文化素養和科學知識有限
教師與學生是新課改的重要實施者與執行者,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的可行性。新課標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知識結構、科學知識和人文素養有很高的要求,這是對大部分高中歷史教師的一個重要的挑戰。眾所周知,大部分的高中歷史教師雖然掌握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但其科學知識和人文素養有很大的不足,這給新課改的實施帶來很大的挑戰,也是新課改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三、新課程下的歷史教材形式與歷史知識體系之間存在的差異
歷史是記載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真實的、客觀的事物,具有歷史性的特點。因此,高中歷史教材應該以過去真實的歷史事件或歷史性人物來編著,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了解過去、認識現在和展望未來,使學生明白中華名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與民族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然而,在新課標的實施下,為了滿足時代的需求,教材的編著與歷史知識產生了巨大的差異與矛盾,這也是影響高中歷史實施新課程的關鍵性問題。
總之,新課改的實施是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但在其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避免實施新課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編輯 王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