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崴
【摘 要】為了更好地提升未成年人以及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要對他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農村中學與大專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合理銜接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筆者分析了在二者銜接中的相關問題,提出了二者合理銜接的具體措施,希望能夠提供良好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銜接 大專院校 中學
一、農村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從多方面持續地改革和調整了農村中學的思政課教學,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狀況,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也要看到當前農村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不少不足,具體表現如下:
(一)思想政治課地位受到沖擊
為了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課教學,學校領導以及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重視,確保思政教育的地位以及時間,落實教學任務和計劃,完成教學目標,將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發揮出來。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眼下思政教育的地位不高,沒有引起高度重視。
(二)部分內容不切合學生的思想實際
從眼下通行的思政教材來看,部分內容交叉重復,沒有貼近學生的心理感受以及生活實際,大部分內容存在著“成人化”現象以及“假大空”問題,教學要求通常超出了學生的實際狀況,不能真正地規范和引導學生。教材內容和實際狀況存在一定的疏離,教學內容趕不上時代發展的特點水平。
(三)對學生要求過高
從中學政治課教材來看,不吻合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年齡特征以及接受能力,對學生要求過高,甚至用黨員標準來要求學生。高要求原本是好事,但學生難以做到,就不能真正地激勵他們,學生也就不會認真對待它;或僅僅為“達到”相關要求而說空話或假話。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一)部分大學生政治思想滑坡
高校學生是主要的受教育者,他們以優異成績被大學錄取,是青年人中的優秀群體。在改革開放持續深入、市場經濟穩步發展、社會思潮沖擊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社會上出現了多元化意識形態,不少學生價值觀取向出現了強烈的自我意識,沒有責任心,過分關注自我利益和自我價值,只有極少數學生樂意到邊遠地區工作。長期以來,絕大多數學生在家中被深深地寵愛,以有個性而感到光榮和驕傲,不樂意擔負社會責任。這些學生在遇事時首先關注個人利益,然后才會考慮這些問題,吃不得苦,不愿意學習,很多學生不愿意在生活中有意地磨煉自己。他們經常被看成是“語言上的巨人,行為上的懦夫,胸懷鴻鵠之志,拒付燕雀之勞”。和過去的學生群體相比,眼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出現了滑坡趨勢。很多學生不能有意識地提升思想覺悟,只有極少數學生積極期待著加入黨組織或爭當學生干部,為人民和祖國做貢獻。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當學生干部就要多干活,有時間寧愿玩游戲,也不愿意為學生、學校多出力。
(二)大學生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道德標準和生活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多種變化,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當前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體現出了新特點以及新情況,這也比較正常,符合時代發展的特點,見證了社會轉型。眼下大部分高校學生都是90后,多數是在溺愛中成長的獨生子女,覺得個人利益大于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他們身上很難體現出大公無私品質。
高校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體現出的這些問題,很好地表明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思想決定行動,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自身,而且還沒有認識到自己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問題。
三、有效銜接高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構建長期有效的溝通機制
某些大學存在著“自大”問題,這是二者未能構建長期有效的溝通機制的關鍵因素之一,造成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現脫節現象。亟須改變大學的教育思想,要以正確的教學觀來做好二者的教育銜接,切實提升教師的思想認識,定期召集教師學好理論知識,開展思政討論會。二者要構建有效、長期的聯系制度,切實發揮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使得廣大高中教師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況,深入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能夠調整應試教育狀態,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作用。學生從高中畢業到進入大學,身心更為成熟,這一時期能夠自覺地形成道德意識。要開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相關課程,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道德素養,強化法治理念。
(二)設置科學合理的理論課程
要持續地優化二者的思政課程設置,規避內容重復,確保內容的完整性以及統一性,建設科學的教育體系,逐步增加教材深度,出版滿足學生需要的相關理論書籍,強化課程整體性,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1.合理設置課程內容
“無論是青年學生還是知識分子,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而且要追求思想、政治進步,這就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了解時事政治。”在高中和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按照學生在各個教育時期的心理特征以及逐步深入的理解力,設置科學的理論課程以及從低到高的教育目標,讓學生能夠基本上掌握唯物主義理論,而且利用所掌握的知識把握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樂意接受既定觀點,培育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
2.保證課程的整體性
國內高校非常注重課程組織方面的順序性以及連續性。“連續性指的是把所選擇的相關課程要素重復地安排在各個學習階段;順序性指的是把按照學習者的身心特征以及學科的邏輯體系,根據由簡至繁以及由淺到深的原則來安排和組織所選取的相關課程要素。”學生能夠接受此種課程設計,而且可以掌握相應的科學理論內容,但是存在著嚴重的重復現象,特別是高中思想政治以及大學思政教育中。所以相關人士必須重點研究怎么樣才能更好地銜接高中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問題,如教育結構的相關組成部分等,更好地銜接高中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們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了高校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多種教育缺失問題,他們的道德水平比較低,思想政治出現了滑坡問題,心理發展不平衡,通常會存在著焦慮、緊張、孤獨以及自卑的情緒感受。在學生身上所體現出的此種不良現象也造成了高中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銜接無力。
高中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沒有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教育體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相關方面誤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做法,這些原因進一步拉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鏈條。盡管相關方面不能當即轉變眼下的教育環境和教育體制,然而要以所發現的問題為前提和基礎,下大功夫改正和彌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關不足以及漏洞。在實施上述教育工作措施的過程中,教育者要能夠正確地認識教育工作的本質,切實為學生負責,要牢固地樹立和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持續地完善和改進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之更加完善和科學,摸索和創造出更具有可行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