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燕
摘 要: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國家的富強,都依賴于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突破。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就是要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農村產業和就業結構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的根本出路。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繁榮進步。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直接影響著全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也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因此,農村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該文就農村經濟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對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農村經濟 存在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c)-0071-01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只有農村經濟不斷壯大發展,農民的生活條件才會得到改善,城鄉差距才會縮小,“三農”問題才會得到徹底的解決,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從而實現城市和農村經濟和諧發展的繁榮目標。我國的區域和人口重點在農村,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注的也是“三農”問題。因此,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筆者生活在農村,服務的是農民,就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了多年的調查分析,現提出自己的幾點想法和建議。
1 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原因
(1)計劃經濟體制沿襲下來的經濟合作模式難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發展需要。
隨著工業經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村的生產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已經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不再單一的從事糧食生產,不再依靠土地為生,因此,好多農村出現了土地撂荒現象。根據國家的政策和號召,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大刀闊斧的在農村搞土地流轉、一村一品工程。隨著土地流轉和“一村一品工程”的發展需要,鼓勵農民成立了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由于思想觀念和管理上的制約,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經濟組織,跟不上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發展,不能與時俱進,尚存計劃經濟時的影子,總體上發展滯后。其主要原因是農戶思想觀念守舊、小農意識依然存在,缺乏合作意識,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持不屑一顧或消極的態度,合作社等經濟組織規章制度不健全,思想不統一,經營理念落后。其次,政府的工作重心還是以發展工業為主,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經濟組織大部分屬于農民自發形成,政府沒有積極的去引導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經濟組織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第三是沒有法律保障。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經濟組織大部分屬于農民自發形成,屬于農民自治,一旦出現問題,受害的往往還是農民,農民顧慮重重。
(2)政府多頭管理,對“三農”管理體制混亂。目前我國的“三農”管理體制是多頭管理、部門分割,現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分別掛靠在農業、林業、農機等10多個部門,各單位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缺乏統一的管理和調度,難以實現跨地域、跨系統、跨所有制發展。
(3)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除了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目前,我國對其他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尚無法律規定,都是按照上級的要求,單純的以完成上級任務為目的,沒有健全的法律做基礎,使得農村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影響了相關部門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預或服務不當。絕大多數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是由政府牽頭、引導或間接推動下組建的,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實際管理中或多或少介入了行政力量。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組織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其實際負責人都有政府任命或官員擔任,控制權也都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有些專業協會的農民只是名義上的會員,實際上卻與協會無關,仍然屬于個體戶,自己生產、銷售,沒有形成真正的“抱拳”闖市場的組織。由于政府后續管理跟不上,用行政手段“拼湊捏合”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運轉十分困難,資金、管理都存在漏洞。這樣的經濟組織沒有了后勁,這樣的管理模式也違背和扭曲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
2 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經濟社會要發展,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創造性。政府既要下放權利,又要積極的引導、扶持,嚴格執行國家對農村扶持補貼政策。
(1)政府對農村經濟組織要統籌實行財政鼓勵和資金支持政策。在現有的國家特殊支持政策外,嚴格執行國家對農村財政支付補助額保持穩定不變,地方政府不能截留、挪用和改變補助農業的財政資金。同時建立健全財政鼓勵機制,積極協調銀行貸款,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做大做強,帶動一方百姓致富。
(2)加強對縣域經濟的農業專業人才培訓和支持力度。政府可以牽頭,在農業方面加強與國內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經濟技術協作關系,聘請農業專家定期來作報告,辦培訓班,以提高農村種植能手的專業素質。同時,把新品種、新項目引進來,在農村進行推廣種植。通過產學研結合,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強了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和開發能力。政府要創造優良環境,加強與科研單位或大專院校“聯姻”,聘請科研單位的專家到農村指導生產,動員和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創業。讓科技人才了解農村,農村也是個是個大舞臺,有知識有文化你就來。
(3)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轉變基層政府職能。在涉及“三農”問題上,政府應將工作重點放在政策引導、法規監督、提供服務、營造環境上,積極發展各類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使其深入農村、服務“三農”。對那些府職能管理之外的事情,應按照市場規則,由社會團體、中介機構、民間服務組織去協調管理。改革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中帶有政府管理的影子,避免“雙重管理”,政府對這類組織只加強政策引導。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鼓勵發展各類經濟合作、社會公益等民間組織,領導干部要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4)建立和完善各種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對束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有關限制性的地方政策規要廢止,一切以有利于“三農”為基調,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只要對農民有利的事情都要大膽的去嘗試。同時,也要配套制定一些有利于“三農”發展的新政策,為農村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其次,要大膽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縮小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培植農業龍頭企業,形成“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合作組織。培訓一批銷售能手和經紀人,成立銷售合作型經濟組織。我們當地的山藥合作社和銷售協會在這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3 結語
農村穩,天下安;農民富,天下足。農村經濟要想獲得長足穩定的發展,就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要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農村產業和就業結構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的根本出路。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直接影響著全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也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 李玉鳳,王廣金.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1).
[2] 吳珺,何民捷.努力實現城鄉經濟共同繁榮、城鄉居民共同富裕[N].人民日報,2008.
[3] 林冬梅.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J].法制與環境(下旬),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