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今初中數學的教學需求,而合作式學習能夠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分析了合作式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優勢,并闡述了合作式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合作式學習 初中數學 優勢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180-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關心每位學生,促進每位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大多數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不高,甚至還有厭學心理,因此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不斷地創新和完善教學的方式方法,形成特有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提高。合作式學習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1 合作式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優勢
1.1 將合作式學習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精神
因為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是“灌輸式”教育,課堂的教學氛圍往往較沉悶,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非常少,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意識。現今,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合作式學習的方式,也就是說,把每個學生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形式一個共同的學習團體。通過實踐可知,學生只有具有了團體意識,才能夠更好的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個人經歷可知,當遇到困難時,每個人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甚至會產生放棄的想法。但是,在一個團體中,成員之間卻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并且能夠博取眾長,從而克服遇到的困境,最終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團隊的力量,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精神。
1.2 將合作式學習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有助于“因材施教”的開展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占課堂的主導地位,較注重
數學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甚至還會抑制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合作式學習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有了更多的討論時間,而教師也有了更多的時間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已經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因材施教,才能夠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收獲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如,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不要盲目的將答案告知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知識系統的不足,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完成今后的學習,同時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漏洞,開展課堂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完成的知識體系,最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提高,為學生學習深奧的數學知識作鋪墊。
2 合作式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2.1 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時的強大動力。通過教學實踐可知,如果學生對某一個知識感興趣,那么就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這個知識的教學實踐中,學習的效率自然會很高。但是,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和枯燥,大多數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并不高,因此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將實際生活的實例引入到課堂上,從而創設出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例如,教師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這個知識點時,首先可以先列舉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可以采取競賽的方式,讓教師和學生一起計算方程兩個根的和與積。隨后可以發現,無論學生怎么努力,教師都會比學生先說出答案,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惑。從而教師可以順勢引出一個問題:“在計算一元二次方程兩個根的和與積時,是否存在一個快速的方法?”最后,讓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并開展小組討論。需要注意的是,在小組討論時,教師應對每個小組的合作情況進行觀察,并給出相應的指導,使學生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擺正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定位
教師要想充分發揮合作式學習的優勢,就必須要準確定位自身,找到合適的位置。一般來講,教師在合作式學習中主要承擔組織作用、指導作用以及評價作用,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上開展合作式學習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開展合作式學習同時又不會出現盲目合作的情況。如,對“三角形全等的判斷”這一內容開展實踐活動,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在學生進行激烈的討論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適時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使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究,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小組合作討論結束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評價作用,給予學生科學的、正確的、客觀的評價。
2.3 明確小組內部各成員責任和目標
大多數初中學生的自制力較弱,無法發揮出“合作學習”的最佳效果。為了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教師需要確保小組的各個成員能夠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目標,確保學生是帶著問題參與到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采用小組合作式學習時,首先必須要認真的對待分組這項工作。一般每組2~4個成員最為有效,且應保證每個成員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從而使成績較差的學生可以從小組討論中獲得知識,而成績較好的學生能夠養成樂于助人的良好習慣,使小組的每位成員都能夠獲得進步。其次,教師要將小組的學習目標明確的告知每位成員,且要將責任到人,提高每位成員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最后,教師需要利用自身的引導作用,促進小組中各個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增加各成員間的相互溝通,為每個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發表見解的時間與空間,通過合作式學習,定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時,可以先給出兩個因式分解的式子:(1)a2-81;(2)4a3b4-9ab3,然后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各個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對于討論中出現較多的錯誤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再進一步的進行思考,討論能否進一步的對式子進行分解。最后,讓學生說明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最終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對一個因式進行分解時,需要把它分解到再也不能分解為止。這種可以把錯誤扼殺在萌芽階段,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充分的應用合作式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有助于升華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開展合作式學習能夠促進因材施教的實施,促進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祖建磊.大家一起來,團結協作——合作式學習對學生的影響[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2010.
[2] 吳價寶,張帥兵,蔣嬌.組織中團隊間學習環境、學習模式與團隊間學習績效關系研究[C]//第十四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2012.
[3] 陳招發.試分析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4(8):108.
[4] 畢建欣.“合作式學習、小組化評分和數學建模式考核方式”的《利息理論》教學探討[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9(2):283,285.
[5] 孫元飛.初中數學合作學習問題調查與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