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卿
[摘要]隨著國際商務活動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只有緊隨時代的發展步伐,在課程設置中充分體現與國際接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商務溝通能力,才能培養出能夠從事國際經濟貿易或其他涉外商務活動的實用型人才。優化商務英語課程體系,使英語、商務、溝通和文化等不同類課程有效結合,對于實現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進行專業教材建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因此,本文試圖在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框架下,分析其對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優化的理論指導作用。
[關鍵詞]交流需求分析;跨文化;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2-0123-03
doi:10. 3969/j. issn.1671-5918. 2015. 02-06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商務活動的廣泛展開,社會對能夠從事國際經濟貿易或其他涉外商務活動的,既精通英語又具有相關商務知識和基本跨文化溝通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為了適應這一需求變化,我國已有多所院校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或商務英語方向。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準對外經貿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設商務英語本科專業,隨后又批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設商務英語研究碩士點。截至2012年5月,全國共有62所高校開設了商務英語本科專業,并于2012年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從目前各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情況來看,由于各校的教育資源、辦學經歷等不同,其商務英語課程設置情況,教學模式等差異甚大。商務英語專業不是簡單的“商務+英語”,而是要以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開闊的國際視野、專門的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的,能滿足社會經濟建設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商務英語人才為目標,并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來設置課程體系。隨著商務英語專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如何優化商務英語課程體系,使英語、商務、溝通和文化等不同類課程有效結合,實現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教材建設的適當調整,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因此,本文試圖探討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優化設置的理論基礎,分析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兩種理論對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優化的指導作用。
二、專業用途英語視角下的商務英語
商務英語的概念源于國外,主要被認為是一種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屬于應用語言學的范疇。英國語言學家Halliday認為,ESP并非是一種特別的語言形式,而是一種現代英語的功能變體,是專門供特定的社會文化群體所使用的一種語言范圍。它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英語課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Kennedy和Bolitho根據學習者的最終語言所用目的和語言環境的不同,把ESP分為學術用途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職業用途英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EAP的教學對象往往是教育機構中需要使用英語進行學習的學生;EOP所針對的則是在工作領域需要使用相關英語的學習者。在某種意義上,EOP涵蓋了所有與工作相關的英語。他們還指出EOP的課程設置應該滿足學習者在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需求。商務英語歸為EOP。
與國外學者不同的是,我國的商務英語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培養從事國際商務所需的商務英語人才而引入的,王興孫認為“商務英語實際上就是商務環境中應用的英語……也就是已在從事或將要從事商務行業的專業人才所學習或應用的專門用途英語。”孫湘生,龔艷霞認為國際商務英語是“以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理論為指導,涉及多門類、跨學科的交叉性綜合體,是英語的一種重要功能變體,亦是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內容除語言文學外,還涉及文化、經濟、貿易和法律等諸多學科的一門應用性的邊緣交叉學科”。
由此可見,在中西方不同的研究背景下,雖然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于商務英語的界定眾說紛紜,但把商務英語看做專門用途英語( ESP)的一個分支是學界的普遍共識。因此,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和商務英語課程體系的優化的研究可以在ESP的理論框架下完成。
三、交流需求分析的理論基礎
需求分析源于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課程開發理念,是用來設計工業培訓的一種分析工具,指通過就內省、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研究需求的技術和方法。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需求分析做出了詳盡的論證,有的需求分析模型側重于目標情境分析,有的側重現狀情景分析,有的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需求分析。其中,Munby和Boswood等學者提出的需求分析模型則強調了交流在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性。
Munby認為對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進行分析意義不大,他提出了交際能力需求模式( Communicative Need Processor,CNP),強調了語言用語交際的功能。他將目標情景中的交際活動進行細分,分析學習者的“交際需求”,確定“具體的交際目標”,將學習者的職業交流需要作為出發點,對學習者的交流目的、交流環境、交流手段、語言技巧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證。Boswood認為早期的ESP研究范式過分依賴文本分析,沒有全面融入交際能力這一概念。他強調應將特定話語社群成員之間的交際事件作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與研究的中心,并建議不妨將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改稱為Communicationfor Specific Purposes。他推出了旨在提高學習者交流能力(而非僅是語言能力)的交流需求分析模型,認為可以開展模擬、個案以及基于課題項目或任務的ESP教學活動。這種包括學習者的主觀、客觀信息,職業交流實踐分析,書面交流分析和口頭交流分析四部分的交流需求分析模型,不僅關注了國際商務交流過程中的“語言”,并且強調了“交流”在此過程中的重要性。endprint
四、跨文化交際理論
“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既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英語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的交際。跨文化交際學發源于美國,人們普遍把Hall的《無聲的語言》的出版看作跨文化交際學的開端。跨文化商務溝通在跨文化交際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Hall的高低語境文化和時間概念理論以及Hofstede的文化維度理論,都對跨文化商務交際的研究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靜態的,以國家為單位區分文化并用國家文化概念去解析人們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交際行為,已經不能解釋復雜多變的跨文化商務溝通問題了。隨著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交流與合作的增加,和企業向國際市場的拓展,文化沖突現象日益顯著。于是,管理學者試圖從管理角度分析跨文化管理失敗的原因;跨文化溝通學者也試圖以跨文化視角探索產生文化沖突的根源。但無論從國際商務的視角分析跨文化商務問題,或從跨文化交際學視角研究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案例,已經不能夠深入的剖析導致國際商務實踐差異的深層文化問題以及應對策略了。
在此基礎上美國學者Iris Vamer于2000年提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跨文化商務溝通)理論體系,建立了跨文化商務溝通概念模型。她指出跨文化商務交際“不僅僅是發生在商務環境下,而且是在交際過程中融人商務策略、目標和實際情況,而且通過文化、交際和商務三個要素相互作用所創造出的新環境。”她認為跨文化商務交際不是文化、溝通和商務的簡單疊加,而是三者相互作用組成的一個新整體。她試圖在這個全新的架構上來分析與解決在跨文化工作環境中的跨文化問題。
五、商務英語課程體系的優化觀
隨著商務英語專業的蓬勃發展,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變得日益緊迫,基于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兩維視角來進行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優化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對課程體系的構建有更全面的認識。
課程體系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付諸實施的橋梁。它指若干相互關聯的課程組織或結構,它不是各門科目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統一整體,表現為知識的連續性和層次性。商務英語是商務環境中應用的英語,它是ESP的一種,具有ESP研究領域共同的要素,如需求分析、大綱制定、課程設計和教材建設等。因此它依賴于需求分析。而交流需求分析可作為商務英語專業大綱制定、課程設計、材料選擇和開發及教和學的起點。課程設置要能夠體現專業培養目標。所有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要調查分析商務英語學習者在目標情境下要使用到的語言和典型情景,明確其交際需求,同時應了解學生在學習上所面臨的困難和缺陷。這樣才能夠根據學習者在目標情境中的需求與當前學習水平的差距,來確定應該在哪些方面對學生提供幫助和進行訓練,進而設置相應的課程。交流需求分析是確保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因此,交流需求分析理論對于作為ESP重要分支的商務英語的課程設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學者在此基礎上也做過一些探討。付紅霞和郝玫從實證的角度對社會和學生的交流需求做過分析,指出了社會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變化趨勢,并指出學生和老師對學生需求認知方面的差異。而莫再樹和張鸝則對涉外企業的真實英語交流用語進行了分析,包括口語交流和書面交流兩個方面,指出了英語誤用情況給企業造成的影響。曹德春指出了當前我國對外的商務交流需求不止停留在人際交流層面,還體現了跨文化組織溝通和跨文化公共關系等層面的高層次交流需求,并建議將跨文化商務交際確定為商務英語課程體系的核心模塊。
然而,交流需求分析僅關注了國際商務交流過程中的“語言”和“交流”兩個因素,而忽視了跨文化因素的影響。Varner的跨文化商務溝通模型正好彌補了交流需求分析的這個缺陷。該理論認為國際商務人士必須同時掌握交流策略、跨文化策略和商業策略這三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1997年,英國商務英語專家Nick Brieger在其“商務英語范疇”理論中指出,商務英語的核心內容,除語言知識、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外,還包含了交際技能和文化背景。隨著當前各項國際商務活動的迅猛發展,商務英語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為順應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趨勢,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注重作為ESP重要分支的商務英語的社會功能變體特征,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組織溝通能力和外部交流能力作為專業教學培養目標,構建跨文化交際體系,建立中國對外經濟往來的溝通橋梁,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在這一理論框架下,商務英語教學就要圍繞著商務能力、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來合理科學地進行課程設置。只有大力提升學生的商務溝通(尤其是跨文化商務溝通)技能,才能實現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們成為具有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2009年《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確定了語言知識與技能、商務知識與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文素養為構成商務英語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的四個模塊,明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我國很多學者對此也進行了研究。嚴明通過分析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在跨文化商務活動中的預期主體角色,即認知主體、情感主體和行為主體,對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概念進行了多層面的解析。曹德春認為我國的商務英語專業正處于理論體系構建和專業內涵充實與調整階段,可將跨文化商務交際作為核心來進行商務英語專業的內涵建設。史興松等認為商務英語專業有必要建立起比較系統的立體化跨文化商務交際課程群,來培養合格的跨文化商務交際人才。同時他還認為,跨文化商務交際是商務英語研究的重要分支,是商務英語理論體系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我們要轉變觀念,切實認識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強調英語語言技能在商務環境中運用的能力,加大力度建設提高學生跨文化商務溝通能力的相關課程,努力構建跨文化交際體系,從理論和實踐方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從而培養出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總之,根據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理論優化的商務英語課程體系,能使英語、商務、溝通和文化等不同類課程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接受全面英語技能訓練的同時,拓寬并加深商務專業知識,掌握跨文化溝通技巧和策略,并最終具有較強的商務溝通能力及適應不同社會職業需要的從業能力。這對于實現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進行專業教材建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參考文獻:
[1]王興孫.對國際商務英語學科發展的探討[J].國際商務研究,1997 (1):24-28.
[2]曹德春.學科交融與商務英語專業內涵建設[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05-107.
[3]付紅霞,郝玫.理工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2008(6).
[4]莫再樹,張鸝.我國企業英語使用調查[A].王光林,彭青龍.商務英語教學與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5]嚴明.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及其培養體系的構建[A].第七屆全圈網際商務英語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
[6]史興松,徐珺.跨文化商務交際學對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啟示[J].中國外語,2012(7):65-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