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萍
【摘要】近些年來,越多越多的小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本文提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我們在報紙或電視上都能看到或聽到這樣一些驚聞案件,如:某校學生因其母“望子成龍”逼其讀書而舉起兇器殺害自己的母親;一高校的學生綁架自己的同學并向其家長勒索未遂而“撕票”……當這一件件觸目驚心、駭人聽聞傳到你的耳朵,事實擺在你的眼前時,不知道你會有些什么想法?他們只不過是一些未滿十八歲的孩子卻干著與自己年齡不相符合的事情。
目前,小學生越來越多地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很多的調查和自我報告表明。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慮、逆反等心理行為問題。有的統計表明,中小學生中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的比率相當高,小學生約為13%,初中生約為15%,隨著年級增高呈上升趨勢。如今,學生的健康不僅只是軀體上的健康,還應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歐洲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健康心理。”所以有許多學校將心理教育也納入教學課程。那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呢?我談談個人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請同行們給予指正。
一、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途徑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此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學校心理素質教育影響,矯正或預防學生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患,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是心理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當然,心理素質教育是一項嶄新的課題,它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心理的各個層面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影響,從而達到心理素質的全面優化。
事實上,作為廣義的心理素質教育,除了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這些形式外,大部分是與學校日常教育活動結合在一起的,在教學、學習指導、班級活動、課外活動、運動比賽、獎勵與懲罰等方面都滲透著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所占的時間最多,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因此課堂教學理所應當更充分地體現心理素質教育的思想。例如:我給學生講《東郭先生和狼》這一故事,和學生一起將文中三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一一例出來,上了一節心理輔導課,課上學生積極舉手發言、各抒已見。有的說:我覺得心地善良很好,因為我也很善良,但我覺得對好人可以善良,對壞人不能講善良、仁慈。那就顯得很愚蠢。《農夫和蛇》就是一個好例子。有的說:我挺佩服老農的機智、勇敢、明辨是非,如果沒有老農,恐怕東郭先生早躺在老狼肚子里睡大覺了。我們就該學習老農的機智、勇敢、能分辨好與壞。還有的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學習中的事例敘說自己觀點。通過這節課學習,學生不僅充分認識到要像老農一樣做個機智、勇敢、明辨明非的人,不能像東郭先生一樣對待壞人講仁慈,還了解到自身的心理性格,能取長補短、自我調節。有時校園文化,對學生也是對學生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另一條途徑。學校應采取切實的措施,創造優良的校風,開展多種有益于心理發展的學術的、文娛的活動,使學生受到優良校園文化的熏陶。
另外,社會實踐,教師以身作則,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重要途徑。當然,還有其他的重要途徑。
二、尊重與理解學生
教師在進行心理教育時,必須尊重和理解學生。教師要把學生作為一個人,一個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做到完全地尊重他們。對學生尊重,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許多學生,特別是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自尊心較差,缺乏自信。這時,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意味著信任和鼓勵,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和健康的人格。其次,尊重學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為此,教師要建立這樣的信念: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因此,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可以朝好的方向發展。
只有尊重和理解學生,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才能打開師生情感交流的渠道。這樣,教師才能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樣的教育才能如春風化雨一般為學生所接受。
三、全體與個別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目的在于使每個學生的心理潛能得到充分發展,成為“四有”人才,成為高素質、創造性的人才。對于一般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面向全體的教育方式,而對少數需要幫助的學生則采取個別輔導、心理咨詢和治療。比如:我班有個學生金楊,這個女孩子性格內向、孤僻。每次上課從不舉手發言,聲音小得像蚊子“嗡”一樣,可這個學生學習認真,腦子也比較靈活。一次下課,我見她一人坐在那玩,我走上去問:“金楊一個人玩呀”?她點點頭,我又問道:“你干嘛一個人玩,好玩嗎”?她搖搖頭說:“她們不愿意跟我玩”。我馬上接過去,“誰說的?她們都可想跟你玩,不相信,你去試 試?我還告訴你一個秘密,其實你聲音很甜美。我愿意每節課都聽你的聲音,你愿意嗎”?她沒有回答,只是笑笑。還真靈,第二天上課學習生詞,我點她起來讀生詞,她聲音竟大了些,而且普通話也很標準,我在全班表揚了她,她羞得滿臉通紅,但我看見她又笑了。課后她也能主動找同學做游戲了。我看了真是喜在臉上,樂在心理。可見,個別教育容易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采取相應的措施。有的教育方式,如通過班級強化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就適宜集體進行。而對考試焦慮的治療,個別教育似乎更適合。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還要注意預防、治療和發展三者相結合。
21世紀,科教興國,培養世紀接班人,不僅只擁有一個健康的休魄,還必須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之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那讓我和教育戰線的同仁們攜手共進、共同邁步,創造輝煌的明天吧!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