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摘要】教育原本就是一種慢的藝術。教育,需要一種慢的藝術!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需要潛移默化的生命成長歷程,需要有“靜悄悄的革命”。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等待孩子長大,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氣度。
【關鍵詞】慢的藝術;等待;分析;鼓勵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工業和農業最大的不同在于,工業可以是快節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線的、批量出產的,而農業則是有季節的、有時令的、有成長規律的,是需要播種、施肥、除草、噴藥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陽光和等待的,它是一個慢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其實也告訴我們──教育是“慢”的藝術,但我們有意無意忽略了。“強扭的瓜兒不甜”,對待孩子的成長,老師不能有半點兒急躁,要遵循教育內在的規律,不急于求成,學會等待,減少浮躁與功利,重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基。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
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你會找到最滿意的竅門。
這段話描述的是作者在花店買花時,耐心等待一個5歲的孩子自己動手為花束扎好蝴蝶結的美麗場景。孩子慢慢來到這個世界,也在慢慢地成長,所有喜愛孩子、教育孩子的人,都應像龍應臺一樣學會耐心等待。當前,受到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沖擊和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讓教育事業進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成了諸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標。對“快”教育的追求,突出表現在:學校的教學改革項目在不斷“推陳出新”,學校的校長、學生的班主任也在頻繁更換,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早已把小學一年級的課程上 完……這些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的教育行為是嚴重違背教育規律的。在獲得短期效益之后,在學生的長遠發展方面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面對教育發展的一味求“快”,我們不應忘記:全國名師孫維剛轉化一個落后班級用了6年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學做校長一直做了22年。諸多教育事例證明:教育絕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種慢的藝術。時下的教育陷入了令人恐懼的誤區,那就是無視孩子的年齡特征,一味地急功近利、揠苗助長,甚至將孩子作為滿足成人虛榮、追求功利的工具。3歲的孩子要上幼兒英語學校,5歲的孩子要學彈鋼琴,未滿6周歲的孩子要讀一年級。一年級不少學生因為剛接觸拼音,接受能力慢。毫不夸張地說一個拼音,別人學一遍會了,有的要學十遍、二十遍才能會。一個音節的拼讀有時足足教了半小時,可停了兩秒再問他,又不會了。嚴厲批評可能暫時會了,可是將新教的知識換了個位置,又不會了。孩子木然的表情常常打擊到不少老師。但當孩子看到我們教師兇神惡煞的表情而瑟瑟發抖、淚流滿面的時候。我們該冷靜下來責問自己:這是我們教師該有的行為嗎?我們不是又在他殘缺的傷口撒鹽么?是啊,教育需要時間,我們應該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辦教育,我們不能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學習的知識。面對教育理想與宏偉藍圖,我們要學會“慢”下來。
1.慢,需要潤澤。“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教師“愛生”,才會有學生“尊師”。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熱愛學生猶如春雨潤物,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這比其他的教育方式更能奏效。一個非常熱愛學生的教師,她的才能是最容易受到學生信任的,受到學生信任的老師,她的教育教學效果,也必然是很好的。
2.慢,需要分析。對待學生錯誤行為,首先我們要學會用冷靜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年齡小、經驗少,犯錯是必然的。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什么?錯誤是一種徘徊于“正確”邊緣的行為,錯誤是認識的另一種方式。教師應發揮“慢”的教育藝術,充分利用這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帶領學生由錯誤走向正確,由“黑暗”走向“光明”。
3.慢,需要鼓勵。孩子的心靈像秋季早晨樹葉上的露珠般脆弱,一經陽光與風的洗禮就會消逝。教師是在學生的心尖上行走的人,稍不留神,自己的言行就會給學生幼小的心靈帶來傷害。而這種心靈的傷痕將難以修復,會成為教師心中永久的遺憾,所以要想方設法呵護他們。古語有云“危而不持,顛兒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焉?”孩子跌倒了,我們能眼睜睜看他摔在地上不去扶持嗎?那要我們老師干什么呢?如果課堂上我們少一些兇神惡煞,多幾句:“別著急,慢慢來。”類似的話語,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效果。鼓勵這種教學方法是如此的簡單,可以說是人人都知道。但是我們當老師的往往是氣過了頭而忘記了這種最有效的方法,反而一味用冰冷的面孔去熄滅學生的熱情,使課堂氣氛變得如死水一般。嗨,難怪有時孩子學了那么多次都不會呢,這都是不恰當的教育惹的禍啊!當老師的要知道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對他們進行表揚和激勵,一句鼓勵的話會成為孩子們奮發向上的動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物以稀為貴”。他們愛聽表揚,喜歡被關注。
4.慢,需要忍耐。學生的成長猶如花兒開放,有自己的周期和規律。花兒會在一夜間綻放,但養花人首先要經歷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等待;學生會不斷成長,但教師首先要有靜待花開的耐性。任何一個教育理想的實現,都需要執著的堅守和靜靜的等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只有給自己充分的時間,腳踏實地,不懈奮斗,教育的理想之花才能絢麗綻放。當學生鬧情緒時,作為教師,一定要冷靜,要放下架子和尊嚴,平等的、尊重的、愛護的、幫助的、傾聽的、欣賞的對待他們,在此基礎上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善。”,讓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慢點,慢點,再慢點,耐心等待每一朵花兒的綻放,靜心聆聽花兒開放的聲音。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