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寧
摘 要 文史哲學生面臨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他們亟需在差異化競爭中尋找核心競爭力,從社會分工中尋找自我價值定位,在社會交互中積極提升自我能力。學校、家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搭建平臺,營造積極良好的環境,同時給予他們應有的人生指導。
關鍵詞 職業生涯規劃 文史哲 可持續發展 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5.076
The Difference Competition below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Plan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ANG Yini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Abstrac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students facing growing pressure of employment. They need in the different looking for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mpetition, seek self value orientation from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actively improve self ability in social interaction. School and family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 students' choice, builds the platform for their growth, and create a positive environment for good, and give them proper life guidance.
Key words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literature philosophy hist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結構和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調整,文史哲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據《2014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中顯示,在研究生各學科初次就業率中,哲學類畢業生就業率最低,為 77.16%;其次歷史學類,就業率為 79.79%。在本科各學科初次就業率中,歷史學類畢業生就業率最低,為 84.39%;其次法學類,就業率為 86.85%;第三是哲學類,就業率為 91.33%。①從就業率數據的角度看,不論是研究生或是本科生,文史哲學生的就業率較平均就業率低。
1 原因分析
2008年以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成了學生工作中一個熱門主題,但是還沒有針對文史哲這個就業弱勢群體的專項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1)產業結構對專業的供需失衡。近代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長期落后歐美。鄧小平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革開放本身也是吸引外資和技術升級的過程。在這種背景下,經濟發展急需產業工人和技術工程師。理工科背景的大學生成了就業市場的香餑餑。
(2)就業過程中核心競爭力弱。核心競爭力是1990年密西根大學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倫敦商學院教授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首先提出來的,指企業或個人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或能力。②
文史哲的學習過程,往往是對學者思想境界、知識的提升,但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由于人文學科的特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僅僅依賴文憑便顯得含金量低,核心競爭力弱。
(3)高校文科教育能力不足,學科培養存在“技術論”傾向。當前高等教育過程中,存在一種急功近利的“技術論”傾向。這種傾向在理工科領域表現為偏向于培養工程師;而在人文學科的教育中,則把文科當成理工科培養,要求學生太多的識記和背誦,而不求思考與創新。
2 差異化競爭下文史哲學生核心競爭力分析
所謂職業是指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知識和技能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獲得合理報酬,滿足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因此,職業客觀上要求讓每一個人參與了社會分工,同時要求每一位職業人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參與創造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
(1)從差異化競爭中尋找核心競爭力。差異化競爭的概念由企業競爭戰略引申而來,指將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差異化,樹立起企業在全行業范圍中的獨特性,通過市場細分和個性化服務來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③差異化競爭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差異化技能,而這些能力對于招聘者來說是重要的。
(2)從社會分工中尋找自我價值定位。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社會分工并不能簡單地劃分為文科和理工科,而是需要各類人才。職業發展論認為在職業的每一個階段結束后,人們就進入到下一個職業階段。這種歸零狀態既是心態,也是職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薩柏的生涯彩虹圖充分地說明了職業生涯發展論,他認為在個人發展歷程中,隨年齡的增長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同一年齡階段可能同時扮演數種角色,彼此會有所重疊。④在這個過程中,專業的重要性下降,自我定位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更為重要。
(3)在社會交互中積極提升自我能力。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社會學習論,該理論重視榜樣的作用,認為行為、環境與個體的認知(P)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人的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而學得的。⑤社會學習論極大地鼓舞了畢業生的職業信心,該理論表明在每一個領域只要努力學習,任何專業的學生都可能建功立業。
3 文史哲學生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運用
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門課程,不是一門僵死的理論,而是在每一位實踐者身上都有所區分的活的理論。對于文史哲學子而言,重要的并不在課堂的啟迪給予他們確定無疑的就業之路,而在于如何給予他們持續發展的力量。
3.1 學校廣泛搭建平臺,供學生發揮創造力
由于缺乏理工科學生的專業性,文史哲學生有必要向知識的廣度上求發展。學校方面仍應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努力培養“博學多才”的畢業生。
(1)校內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意競賽,鼓勵更多文科學子攜帶創意參加比賽。學校應當加強“產學研”聯系,邀請企業進入校園攬才;另一方面將創新創意大賽中涌現的優秀作品展現給企業,以期贏得它們的支持。(2)邀請優秀校友回校傳授經驗,定期開設優秀大學生先進事跡報告會,發揮榜樣的力量。生動的報告會的力量常常超越僵硬的教條的理論。(3)打造積極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校園的風骨。寬容的校園文化有助于文史哲大學生對知識的兼收并蓄,助力他們成才。
3.2 發揮學生主動性,抓準核心競爭力
真正的高層次人才絕不是單靠課堂就能培養出來的,學校教育僅僅是“毛坯”,要進入社會遇駭浪、經風雨,才能百煉成鋼。
(1)抓緊在校機會,更多接觸社會。文史哲學生可以有意識地增加“田野考察”的機會,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2)讀書需博雜,讓廣博的知識融化為個人素質。文史哲學生應當變“勵志”為“立志”,學習其他學科的有關知識,努力自我培養。(3)錘煉意志、廣交善友。孔子說過:“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大學階段文史哲學子不能局限在本專業朋友圈,而要對尋覓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3.3 家庭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創造寬松的環境
班杜拉“社會學習論”認為,兒童會通過學習榜樣強化自身的行為。她認為個人自我效能的預期來自四個方面:(1)行為的成敗經驗;(2)替代性經驗,即榜樣行為的成敗;(3)言語勸說;(4)情感的激發。
(1)因材施教,尊重和培養學生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人的智慧與當代教育學研究理論都證實,興趣才是學生終身發展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當是孩子興趣愛好最初的發現者和引導者。
(2)家長要以身立教,給予學生積極的人生引導。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崗位層級的上升或者專業技能的發展,還隱含著人格的健全和思想的積極向上。古文《傷仲永》中敘述了一位神童方仲永從幼即有作詩的天賦,但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事跡。仲永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父親將其作為牟利的工具,讓沒有讓他持續的學習。
家庭教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人格,充分信任孩子。其次,家庭教育中不搞“雙重人格”。家長的言行表里如一,學生才會從家長身上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們的仿效和學習。
(3)家長可以從自身職業出發,結合人生經歷和工作經驗對學生予以教育。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的發展是建立在先輩實踐經驗積累的基礎上。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經驗積累是后代的寶貴財富。
文科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日益激烈,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是學生個人、學校、家庭共同的責任。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沒有一個人的發展是可以復制的。但是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教師,同時也作為過來人,總是要努力探討一條可行的道路,供文史哲學生參考。
注釋
① 廣東省教育廳.2014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EB/OL].http://www.qnr.cn/news/2015/201501/1040005.html
② 唐正道,孫彥彥.從轉型升級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J].現代企業,2013(03):6.
③ 張占東.企業競爭中的產品差異化戰略研究[J].經濟經緯,2002(3):51-52.
④ 曹金華,曹愛華.薩柏的職業生涯理論及其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啟示[J].江蘇高教,2006(1):77-78.
⑤ 陸洪.基于社會學習理論的高職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