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鈳金
摘 要:我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出現了諸如學生厭學,管理難度加大等問題。本文擬對造成中職生厭學的各種原因進行分析,尋根溯源,對癥下藥,從學生心理因素、文化課教育改革、專業課重視技能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對應的扭轉中職生厭學的方法對策。
關鍵詞:中職生;厭學原因;對策
各類中職學校都存在著學生厭學的情況,學生厭學的表現形式較多,比如學生學習消極應付,不求上進;上課不專心,心不在焉,對學習沒有心思;有的上課講話,作業不認真完成,相互抄襲,或根本不做。幾年下來,學生虛度光陰,知識和技能根本沒學到多少,學無所得。同時,教師教無成就,打發時日。學生厭學、教師厭教之風彌漫校園。這種現象不僅嚴重影響教學質量,使學生難以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的職業技術人才,而且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和學校今后的發展。因此,研究并解決中職生厭學問題成為擺在各中專學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任何現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那么尋根溯源,造成中職生厭學的原因有哪些呢?
1 引言
1.1 缺乏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大多數學生雖然接受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達到初中畢業生的水準,其綜合素質較差,學習文化課有一定的難度。也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到職業學校是來學習專業的,文化課和專業是兩碼事,學不學無所謂,對文化課課程缺乏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調查表明,很多沒有學習目標,沒有學習壓力,沒有學習動力,不能回答“我為什么來學習?”、“我為什么要學習這個專業?”等一系列問題,不知不覺成了專業學習、基礎文化課學習都困難的學生。
1.2 文化課基礎薄弱
由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需要,各地競相辦學,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各校為了擴充生源,不惜降低錄取分數線,有的學校甚至來者不拒,即所謂的“寬進”。從認知結構上看,學生基礎差勢必影響學習習慣,表現在課堂上往往是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能按時完成,進而又影響到更新知識的學習。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
1.3 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家庭生活狀況及方式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是來自農村,其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孩子從小便生活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缺少父愛母愛,逐漸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習慣,在學習上意志消沉,產生厭學情緒;二是單親家庭,對孩子身心造成莫大傷害,使學生感到自卑,壓抑,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三是家庭教育方法不當,要么過分溺愛與庇護,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問,放任自流;要么嚴厲有余,對成績要求過高,加重學生心理負擔,使其產生逆反心理,對學習厭倦。
1.4 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面對目前的現實,做為老師,本應根據教育對象的變化,不斷探索新情況,及時改變教學策略,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但事實是許多老師一方面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另一方面,又固步自封,得過且過。一本老教材,一套老教案,一種老方法,不看對象,不講效果,完成教學任務了事,反正工資照拿,先進照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來就不高,聽這樣的教師講課無疑于聽催眠曲: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看課外書,聽MP3,總之是各行其是。
2 對策
2.1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主能動性
中職生厭學的內在因素是心理障礙。對于厭學現象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耐心細致的心理輔導。學校要把加強學生的心理教育作為教改的重要一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對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不良心理隨時加以疏導和矯正。這不僅僅是心理老師的工作,每位教師要從各個學科出發,結合專業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動力。用實際行動給予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勇氣和內驅力,從而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意識。
2.2 堅持以人為本,改革文化課教學
深化教學改革是解決中職學生厭學情緒的一個重要環節,中職學校只有主動適應當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加大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考試評價等教學綜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從根本解決學生的厭學情緒,提高教學質量和就業能力,學校才能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教學改革一定要落到實處,不能流于形式。中職學生普遍文化課基礎差,文化課教學要和普通學校文化課教學區別開,要降低難度,注重聯系實際,聯系專業。數、語、外的教學不可照本宣科,老生常談,要結合實際生活,結合學生專業知識,注重講應用。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學生的評價手段也可以適當改革,考試能讓大多數學生過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克服厭學情緒。“換一個角度看學生,換一種方法教學生,換一種機制評價學生”,這樣的教學改革才能更切合學生實際,更能收到實效。
2.3 注重專業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中等職業學校的目標并不是培養某一行的專家學者,而是要培養充實到各行業生產第一線的實用技術人才。我們要改變教學觀念,不能再停留在課堂講原理,黑板上畫圖,教室做演示,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這樣的教學方法上。必須以能力為本位,強化學生技能訓練,突出實踐性教學。學校不僅要投入了大量資金,添置各種實驗實訓設備,而且全面調整教學計劃,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既注重理論的學習,更要加強操作的演練,把理論應用于實踐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技能的積極性,才能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外,要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實訓基地和實踐工廠,實行“做中學,學中做”。原來在課堂上聽不進,無心學習的學生,到了實訓場地卻精神振奮,放開手腳學技術,練手藝,很快便掌握了車各種操作技能。中職學生,年齡小,好動,樂于進行實際操作。因此,在完成一定階段理論課學習后,讓學生多實驗,多動手,多體驗,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操作技能,由此恢復其學習的自信心,學習成績自然會有新的提高。
2.4 重視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培養學生品德、陶冶學生人性、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大多中等職業學校為封閉式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一方面便于對學生的集中管理,另一方面會使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匱乏,學生課余生活非常單一,學生只能在“教室—食堂—宿舍”一條線上輾轉。這種一活一死、一動一靜的強烈反差使中職生覺得心情格外壓抑,生活死氣沉沉,難以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所以,學校要以多種形式豐富學生業余生活,比如板報宣傳、社團活動、文娛匯演,學生根據個人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既找到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又可以擴大自己的交友范圍。借此形式學校也可以組織與學習相關的知識競賽,操作大賽,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學習氛圍。
總之,對學生學習現狀的研究是一個長期而有意義的活動,我們要實時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是否與時俱進,要讓中職教育課堂更適合中職生和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