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靜 吳瓊
摘 要:城鎮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自從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城鎮化”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后,黔東南最原生態的本土文化--苗族文化,她的傳承與發展勢必成為城鎮化過程的研究核心。本文分析黔東南城鎮化發展和苗族文化旅游發展的現狀,從中探尋一條兼顧發展之路,闡明在城鎮化過程中發展苗族文化旅游的意義及黔東南苗族文化旅游的發展方向,旨在呼吁城鎮化大背景下的開拓者們務必將黔東南苗族文化的傳承與旅游發展放在首位。
關鍵詞:城鎮化;黔東南;苗族文化;傳承;旅游發展
黔東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國苗族人口分布最大聚居區,截至2012年,黔東南州境內苗族總人口190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42%,當自無愧被譽為“苗族文化的大本營”。
一、黔東南城鎮化發展現狀
苗族地區的城鎮化,是黔東南州民族地區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最突出的現象就是農田勞動者人口逐漸減少、農村人口不斷轉向城鎮轉移。雖然很多城鎮有了現代化的城市功能,城鎮居民的收入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隨著我國苗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很多苗族恪守千年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影響。
(一)苗族村寨逐漸消失
作為一個歷經漫長遷徙歷史的民族,苗族多數分布在遠離城市的偏僻山區,以村寨為單位聚族而居。在黔東南苗族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中,很多毗陵城市、縣城的苗寨被拆遷,諸多農田被占據,廣大苗族民眾被迫從土地上走出來,融入到城鎮化或城市化的生活之中。例如,為適應城鎮化建設的需要,黔東南州麻江縣下司鎮百午鄉劃歸凱里市進行了經濟開發,在短短幾年時間,百午鄉的自然苗族村落逐漸消失在城鎮化的建設當中。
(二)苗族傳統文化逐漸褪變
城鎮化文明對苗族地區人民群眾的傳統價值觀念和體系形成巨大沖擊,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文明不斷改變著苗族青年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結構,苗族傳統文化的社會生存環境受到影響。從深層次上講,城鎮化建設還消解了苗族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家庭環境,苗族民族藝人越來越少,崇尚現代文化的苗族青年越來越多,苗族文化的家庭代際傳承出現斷裂。
(三)苗族語言逐漸淡忘
在城鎮化帶來的現代文明沖擊下,外來人口進入苗族地區就業生活,苗族小孩隨父母進城務工,城鎮化使苗族居民活動區域變大,同時苗族文化也在逐漸擴大的城鎮區域中分崩離析,這種情況就像一滴濃墨投入一片開闊的池塘,墨的顏色終將被池水稀釋殆盡。當我們走進城鎮附近的苗寨時我們會發現,現在很多苗族小孩都不會說苗語,他們在城鎮的幼兒園中就已經開始學普通話,長大后他們的生活背景讓他們不再愿意學說苗話。苗族語言在城鎮化過程中面臨被淡忘的境況。
隨著黔東南苗族地區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苗族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苗族文化的創作主體逐漸減少,城鎮區域內苗族傳統文化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同化并逐步瓦解。
二、黔東南苗族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黔東南旅游業的三大傳統資源是原始的自然生態、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歷史遺存,其中最能吸引海內外游客赴黔東南旅游的因素還是多姿多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
(一)黔東南苗族文化的展示窗口已經建成
黔東南苗族文化的展示窗口就是西江千戶苗寨(以下簡稱“西江”),西江是一個能將原生態苗族文化全面概括的黔東南苗族風情旅游地。西江由上千戶苗族人民聚居而成,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是苗族生活的典型范式,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西江的苗族文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是由苗族村寨民族文化上升到城鎮民族文化并實現兩者良好結合的典型。據黔東南州旅游局統計,2015年春節期間我州共接待游客82.7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42億元,其中西江接待游客達14.9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億元。
(二)黔東南苗族文化產品有待深挖
在黔東南境內,苗族的建筑、服飾、食品、節日、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傳統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學者稱為“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筑”。先后有11項民族傳統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分別是蘆笙制作技藝、銀飾鍛造技藝、吊腳樓營造技藝、苗繡、鼓藏節、蘆笙舞、銅鼓舞、苗族醫藥、苗族飛歌、苗族織錦等。目前,已經開發出來的苗族文化產品有銀飾制品、民族歌舞商業表演、苗族刺繡等,而其他的苗族文化資源由于開發難度較大,所以仍養在深閨人未識。
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在城鎮化過程中,保護好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在不久的將來才能為城鎮化發展提供產業發展方向、為旅游開發提供永續的動力。
三、城鎮化過程中,發展苗族文化旅游的意義
筆者前面提到,苗族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會威脅到苗族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而黔東南當地的旅游發展與開發必須依賴原生態的苗族文化,權衡這三方面的關系,我們得到一個合理的解決途徑,就是發展苗族文化旅游。
在國外,旅游對城鎮發展及經濟增長的作用早已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并受到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我們結合黔東南地區的特點,充分發揚旅游業具有較強關聯性的這一特征,發展苗族文化旅游,勢必能帶動相關產業和苗族文化的良好發展。
(一)發展苗族文化旅游,有助于體現苗族文化的綜合價值
據筆者調查發現,很多從村寨里走出來的苗族年輕人在接觸現代社會的文化和信息后,往往受外界影響將民族與落后畫上等號,對自己本民族的習俗和特點表現出不自信的態度。改革開放以來,很多苗寨的年輕人脫掉苗衣,背井離鄉外出務工;自從西江開發成景區后,很多苗族同胞才意識到跳苗舞、唱苗歌是可以獲得收入的。因此,城鎮化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發展苗族文化旅游來體現苗族文化的綜合價值。首先,讓人們認識何謂“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以展示苗族文化特色為自豪,從而提高苗族文化的社會價值;其次,讓苗族同胞意識到受苗族文化熏陶獲得的歌舞、技藝、語言、習俗等,只要能有效開發出來,都能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從而體現出苗族文化的經濟價值。
(二)發展苗族文化旅游,促使人們主動保護苗族文化
通過西江的旅游調查來看,人們到黔東南旅游就是希望能體驗不同民風民俗,并且希望當地的苗族風俗越原生態越好,越純粹越好。黔東南苗族的支系眾多,每個支系的服飾不同,節日各異,讓游客眼花繚亂,所以我們不僅僅只開發保護一個“西江苗寨”,還有更多的獨特苗族文化資源等待開發、保護。民族的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保護方法不同,我們不僅需要幾位“專家”維護、修繕、總結文化內容,我們需要激發苗族同胞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自我保護意識,將 “苗族文化旅游能致富”的觀念植根于苗族同胞的心目中。讓他們認識到,與其跋山涉水外出務工,不如在家鄉做一個苗族文化的傳承人,既有穩定的收入,又能將自己的文化技藝傳給下一代,即通過“離土不離鄉”的途徑實現城鎮化。當人們能通過發展苗族文化獲益后,會更加自覺、自愿、積極地傳承民族文化。
(三)發展苗族文化旅游,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是無煙產業,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實現了生態環境的最小破壞。此外,苗族文化從古至今一直倡導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例如苗族崇拜的蝴蝶媽媽的故事,蝴蝶媽媽生了12個蛋,分別孕育出苗族祖先姜央、雷公、龍、虎、蛇、牛等12個兄弟,蝴蝶媽媽要苗族人民與大自然的萬物如兄弟般和平共處。這些傳說不勝枚舉,所以我們在發展苗族文化旅游的時候不僅在傳播傳統民族文化,同時也在傳播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
另一方面,苗族文化的背景是植根于青山綠水的原生態環境中的,為了能吸引外來的游客,我們必須提高環境質量。例如,西江苗寨的老街過去是汽車行駛的馬路,班車、拖拉機將路面壓得坑坑洼洼,崎嶇不平,毫無美景可言;后來西江鎮發展旅游后,重新改造老街,苗寨內游客只能乘坐電瓶車出入,苗寨里的當地人免費乘坐,這一措施既環保又增加了景區收入,也解決了當地人的出行問題,為苗寨的當地人增加了福利,達到三贏的局面。
(四)發展苗族文化旅游,有助于城鎮經濟轉型,使城鎮功能多元化
通過黔東南苗族地區旅游業的開發,人流量的增加、游客需求的多樣化,必然促進農產品種植的多樣化、農產品加工的產業化和精細化,也使很多過去側重于保障城市生活供應、提供鮮活農副產品的功能單一的小城鎮轉變成了為人們提供農業觀光、領略田園風光和回歸自然,兼顧生態、娛樂、教育、文化等多種現代化綜合功能的旅游城鎮。
同時,旅游業的發展本身離不開交通、能源、接待行業、醫院、保險、銀行等整體的協調發展,而這些行業和部門的發展客觀上又為農村地區加快城鎮化建設奠定了基礎,為這些地區引進人才、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創造了條件。使長期以來農村形成的落后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逐步改變,加快農村現代文明的進程,促進了城鎮的開放,實現了與現代社會的對接。
四、城鎮化過程中,如何發展苗族文化旅游
(一)城鎮的建設和苗族文化旅游的發展相一致
苗族文化旅游的發展必須依賴城鎮區域發展的支持,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是城鎮化建設重要的部分,也是發展旅游業的前提條件。同時,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充分考慮旅游功能,賦予人文元素,展示旅游特色,使城鎮建設個性化、人性化和風景化,基礎設施建設要與旅游相配套,環境建設要與旅游相適應。
最有代表性的古鎮改造案例是黔東南州投入20億元按照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路對下司進行修繕改造:下司古鎮以建設“靈山秀水、人文下司”為重點工作目標,投入資金1.07億元進行古鎮核心區改造,按民族風貌修繕房屋293棟、改造供水工程、市政工程,鋪裝青石面磚,使下司古鎮從各方面更貼近民族風格,計劃興建蘆笙廣場鼓樓、戲臺、碼頭接官亭、古鎮大門、旅游特色農產品市場鼓樓五個項目建設,計劃于2015年建成下司古鎮區、苗侗文化發展園、月亮島旅游度假區、宗教與醫療養生區、旅游農業發展區等十大功能發展區。
(二)在苗族地區城鎮化過程中增設功能性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坊
筆者在前面提到:黔東南州先后有蘆笙制作技藝、銀飾鍛造技藝、吊腳樓營造技藝、苗繡、苗族醫藥等11項民族傳統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但是這些國家級的非物質遺產的開發利用率卻不容樂觀。優秀的旅游資源如果不能普及和傳承,只是陳列在博物館中當標本,終有一天這樣的非物質遺產會成為孤品供游客憑吊,所以要發展苗族文化旅游就應該把這些資源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例如將現場制作蘆笙的蘆笙坊、現場制作銀飾的流水線,現場刺繡、現場蠟染等工藝都搬到苗族文化博物館中,而且在旁邊的展示區域增設成品出售給游客,不僅能讓博物館“活”起來,而且能刺激消費,讓每一位參觀后游客成為苗族文化的宣傳者。
(三)城鎮化過程中,培養苗族文化的接班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苗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歷史長河中是通過祖祖輩輩心口相授流傳下來的。所以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政府應用長遠眼光,在苗族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苗族文化課程,讓學生在學校學習苗歌、苗族舞蹈、吹蘆笙、刺繡等本民族的文化內容,一方面能培養苗族文化的傳承人,另一方面能通過畢業出去的學子宣傳苗族文化,此外與城市中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開設的苗族歌舞類的興趣班,苗族地區的人力、物資可以占盡就地取材的優勢,而且能達到培養學生才藝的同樣效果,縮短城市與城鎮青少年的差距。
(四)將更多苗族歷史中的英雄人物、傳奇故事搬上舞臺
苗族文化的傳承除了依靠標志性的建筑、功能集中的旅游區,還需善于挖掘整理苗族歷史文化中的傳奇故事、英雄人物,這些故事、事件和人物反映出苗族的信仰、圖騰、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由于有一些故事和事件是祖輩口述下來的,有些僅存在苗族古歌、遺址、墳墓、石碑甚至祭祀過程中,所以要利用城鎮改造的機會,將區域內的這些資料收集整理,匯編成冊,有旅游開發價值的內容可以編排成歌曲、舞蹈或舞臺劇,例如雷山縣郎德上寨的苗族英雄將領楊大六的故事、苗族祖先蚩尤與炎黃二帝逐鹿中原的傳奇故事,都很有旅游開發價值。首先能讓游客更直觀地認識苗族文化;其二,能提升苗族的民族形象、民族氣節;其三,便于樹立苗族文化的品牌。
文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根和魂,黔東南苗族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核心在苗族文化,我們當下的任務就是深挖苗族文化,找準苗族文化與城鎮建設的有機結合點,這樣才能塑造黔東南苗族文化的傳承與旅游發展品牌和名牌。
參考文獻:
[1]馮麗萍,旅游業與其它傳統產業相比較的優勢——改革與戰略,2013年.
[2]余達忠.旅游時代:一座苗族村寨的演變史,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