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寧 葉真福 鄧適強 鐘宇嫻 伍尚松
摘 要:本項目課題以民辦高校基層團支部建設為視覺點,基于團支部的建設現狀,結合當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特點,從團支部架構設置、團支部活動和團支部干部隊伍建設等方面,對民辦高校基層團支部的建設現狀進行綜合性的剖析研究,并對民辦高校基層團支部的創新型建設進行對策性的調研。
關鍵詞:高校;團支部;創新
基層團支部建設作為團組織發展的根本保證,是團組織具有戰斗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決定性因素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和體現,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根基和立足點。高教改革的全面深入使得共青團的工作目標、工作基礎、工作環境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代大學生是渴望實現自身的理想與價值,肩負著在21世紀建設祖國的重任。而作為共青團組織“細胞”的高校基層團組織的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校的班級團支部和院級分團委是共青團工作的基本單位,是共青團組織與廣大團員相聯系的橋梁。
一、廣東培正學院團支部建設的基本概述
1.民辦高校團支部建設概述
(1)民辦高校團建工作的現狀調查
①民辦高校其青年的思想建設及團組織先進性的現狀。為了解現我校團建工作的現狀,特在網上發出調查問卷,收回4320張。
在調查“共青團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時,結果顯示最大的困難是“團員意識薄弱”(占46.6%),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解決“團員先進性的發揮”(占28.9%)。
統計結果表明:以團日活動作為團員意識教育活動形式的比例最高占(77.9%),團日活動開展形式以戶外拓展和文體活動作為主題團日活動為主,分別占30%和35%,而開展團日活動的最大困難,主要是“團員的參與熱情不夠”,占58%,遠遠高于其他因素。
②民辦高校共青團的組織建設及團組織活力的現狀。在“一年一度內評優機制存在的問題”中,排在前兩位的是“評優面太小”和“不夠公正透明”,分別占31.8%和30.2%。在被調查的團員青年中,只有26%的人認為所在團支部工作“有聲有色”,53.1%的人認為“成效一般”,11.6%的人認為“舉步維艱”。而對團支部工作存在的問題,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與班級工作混為一談”(26.3%),“缺乏指導”(24.7%),“即興無序”(18.5%),“團支書業務不精”(15.4%)。
在調查團內民主時,有29.4%和20.3%的人所在團組織已實施“公開選拔干部”和“團務公開”措施。而同學們最關心的團務公開內容,“團組織,發展活動情況”占39.2%,遠遠高于“團員利益維護情況”(23.9%)、“評優程序”(19%)、“團費管理使用情況”(16.8%)。
統計結果表明:“召開團員大會投票推薦”來進行“推優”的占82.1%,占絕大多數。但也有1.6%人的班級由“團支書說了算”,2.9%的人“沒參與過”。而由于所在支部推優程序的評價上,團員青年中有35.6%的人認為其所在團支部的“推優”是“公平、公開”的,但有34.2%的人認為“有待完善”,還有21.8%的人認為那“只是一種形式”。
③民辦高校共青團的制度建設及團建工作規范化的現狀。統計結果表明,以競爭上崗的方式產生基層團干部是最好的方式(54.7%)。而在加強和改進團干部培訓工作的關鍵環節中,排在前兩位的是“堅持培訓與實踐相結合”(3l%)、“合理設置培訓內容”(22.9%)。
在對交納團費的看法上,大多數人認為交納團費是“團員的義務”(60.2%);然而,仍有18.6%的人認為“交的金額偏多”。
在對團員關于“三會兩制一課”的了解調查時,絕大多數的大學生不了解甚至沒聽說過“三會兩制一課”,只有9.2%的人知道。
④高校共青團的作風建設及團組織形象的現狀。在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總體評價上,認為達到80分以上的占47.5%,60分以上的占64.1%,認為不及格的僅占5.4%。在對校一級的團干隊伍的總體評上,認為校團干隊伍作風總體上“務實、勤奮”所占比例達59.2%;但不可忽視的是,認為“浮躁”和“脫離同學”的也分別占14.3%和14.6%。而在對于班級團支書的看法的調查中發現,認為各班團支書“有能力,稱職”的占大部分,有48.4%;認為團支書“素質一般”的人占30.3%,有17.1%的人認為團支書“工作積極但素質一般”,還有2.3%的人認為“主動性不夠且馬虎應付工作”,僅有1.9%的人認為團支書“是班長的助手”。
2.廣東培正學院團支部基本情況。調研結果表明,目前我校團建形式比較單一,仍然以班級建團為主,其他新型團建模式數量較少,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本次調查中,班級建團模式占所有團建模式的95.9%,其他如網絡建團、學生宿舍建團、學生社團建團、活動建團等團支部建設模式僅占4.1%。
3.廣東培正學院團支部工作概述
(1)班級團建是我校團建的基本模式,在團員教育和管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班級建團是指以班級為單位注冊的團支部,又稱為注冊團支部。截至2013年10月,我校共有8個二級團委(團總支)、315個團支部、11890名注冊團員,團青比例為88.57%。
在本次的調查中,認為班級團支部在團員教育管理中,作用發揮較好的占60.1%,認為作用發揮一般的占29.8%,認為不發揮作用的占10.1%。這充分表明,班級建團仍是高校團建的基礎環節,為此,應進一步加強對班級團支部的建設和管理,著重發揮其在團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網絡建團是我校基層團建的重要模式。通過樹立精品網站(培正夢飛翔等)和培正學院團委等官方認證微博,創新發展新媒體團建工作,如學生通訊社原創雜志《newe》、集益文學社《集益》文學雜志來全方位宣傳團學工作。另外,我校各院系基層團支部均建立了網絡團支部,如QQ群、微博等,實現各種資源的共享。在本次調研中,網絡建團模式僅占36.2%,在團員思想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占85.6%。
(3)學生宿舍建團是我校團建模式的有益補充。結合學生住宿相對穩定的實際,我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2010年3月開始在學生公寓試點設立團組織。在本次調研中,學生宿舍建團占所有團建模式的3.5%,在團員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占72.6%。這充分表明,應使學生宿舍建團成為我校基層團建的有益補充。
(4)學生社團建團是我校基層團建的今后重點發展方向。學生社團建團是在學生社團中建立團支部,主要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動為重點,引導團員青年成長成才。在對學生的調查中,認為喜歡學生社團建團模式,在團員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占90.5%。這充分表明,應大力發展學生社團建團,使其成為高校基層團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5)活動建團等其他團建模式需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活動團支部以團員教育為主線,抓住各類外出活動為契機建立臨時的團組織,如以“挑戰杯”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社會實踐、展翅計劃、學生學術科研項目等屆次化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圍繞團的活動項目設立臨時團支部。
二、廣東培正學院團支部建設過程中存在問題和困難
1.民辦高校對基層團建工作重視度不夠。與普通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更加追求經濟效益。我校黨委于2008年底才正式建立,有兩名院黨委委員直接主管共青團工作,而我校黨建帶團建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系統化、制度化、規范化。
2.學生特點的變化給我校團建工作提出了新課題 。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使共青團工作對象進一步復雜化,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的實施,使共青團工作組織模式不適應學校收費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對共青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團教育的活動,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我校團組織自身的不適應使高校團建工作面臨新問題。我校團建模式單一,仍以班級建團為主,這已很難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面臨新形勢,我們只有不斷創新,建立適被學生所接受的團建模式,才能讓團建工作占領新的制高點。通過團建新模式,更多地為團員青年提供教育和服務平臺,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三、民辦高校團支部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1.對我校新型團建模式建設的思考。學校團委要強化為基層團組織服務意識,基層團組織要強化為青年學生服務意識,通過服務青年學生來達到凝聚青年學生、激發基層團組織活力的目的。我校積極探索新型團建模式,并初步建立了注冊團支部與活動團支部相結合的團建新模式。
(1)注冊團支部。注冊團支部指以班級為單位建立的團支部,是高校團建的基本模式。因此,發揮基層團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是我校團組織的重要工作。抓住重要的時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團日活動,吸引團員青年深入學習。
(2)動態團支部。動態團支部是指依托學生宿舍、網絡、活動項目、社團等載體,完成團組織的工作職能。動態團支部也可以分擔部分對團員進行考核的功能。這種團支部具有動態性、靈活性,適應性強。
(3)學生宿舍團組織。我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團委率先于2009年在學生宿舍建立了團總支,堅持“活動引導,團隊一體,分層教育”的工作思路,在團建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宿舍團總支能更好地發揮團干部、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4)網絡建團。我校團委創建了屬于自己的思想教育網站(夢飛翔)和開通培正學院團委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通過“網上團支部”進行團建,同時也便于學校團委及時了解基層團的發展建設情況,促進團建創新工作向科學化、信息化邁進。
(5)活動建團。依托學校體育文化節、藝術文化節、宿舍文化節、學術科技節、社會實踐等項目豐富團支部活動,促進團員青年的學習和成長。團建新模式實現了注冊團支部和活動團支部的有機結合,二者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中有效地體現了共青團的工作優勢。
四、結語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團支部建設被賦予新內涵,黨建帶團建尤為重要。民辦高校黨委要進一步提高認識,不斷實踐,從組織上帶,從思想上帶,從機制上帶,使得民辦高校團組織建設更加完善,思想建設上更加成熟,在工作機制上更加順暢。
民辦高校團委要做好帶頭作用,完善團建的相關制度,在民辦高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型應用性人才的任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
民辦高校團支部建設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長。堅持理論學習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努力拓寬思想教育、理論學習的渠道,把青年學生的思想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玉璇,陳淑華,陸俊.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林業教育,2011,(7):24-27.
[2]宋慶彬.帶組織 帶思想 帶機制[j].高校,2009,(12):11-03.
[3] 鐘子斌.開展高校基層團建工作的思考[j].高校,2009,(12):65-02.
[4]李忠偉,姚遠,孫德剛.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7,(1):51-52.
[5]雷勇泉.創建團建工作新模式[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