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寇家慶 袁源
摘 要: 本文通過對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學生黨、團支部在思想建設、人才培養、管理方式、活動開展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指出黨團支部共建中存在的“溝通交流不暢、干部能力制約、工作方式滯后、對外合作欠缺”等問題,并結合“黨建帶團建”工作提出改進措施,為加強高校學生黨團支部建設、實現共建共贏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校 黨建帶團建 支部共建
1.引言
學生黨團組織建設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期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環節之一。黨、團支部作為高校黨團建設的最基層組織和基本工作單元,其建設和發展狀況與高校學生黨、團員群體的素質息息相關。實施黨建帶團建,以團建促黨建,不僅是保證共青團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黨的事業發展的需要[1]。為保持學生黨、團員的先進性,在高校的基層黨、團支部過程中,應注意黨建與團建并重,并使其相互帶動和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2.高校黨、團組織建設工作的相關性分析
大學生黨員是黨員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生黨員中絕大多數入黨前為共青團員。因此,高校團組織、特別是團支部的建設狀況,對黨建工作和黨員質量有重要的影響。團組織承擔著為黨組織培養、選拔和推薦優秀共青團員的任務,團員隊伍整體素質決定了學生黨員隊伍質量的初始水平。除此之外,黨團建設的相關性在學生工作的諸多方面均有體現。
2.1思想建設。
傳播黨、團組織先進思想和政治主張是黨團支部的重要任務。要搞好共青團工作,思想引領和宣傳教育工作尤為重要。高校團支部的思想建設工作,主要是通過黨課團課、主題教育、組織生活、團日活動、理論學習、交流座談等相關活動,引領團員青年思想和價值觀,堅定其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使其不斷向黨組織靠攏。總體來說,團支部與黨支部的思想建設具有繼承性,團支部主要負責在以共青團員為絕大多數的全體學生中開展思想教育和最基本的黨、團常識普及,具有基礎性、普遍性,而黨支部則重點針對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開展進一步的教育培養,不斷提升其思想素質。
2.2人才培養。
黨團支部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分為干部隊伍和成員隊伍。干部隊伍主要包括黨團支部的支委和其他學生干部,這是黨團支部良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其自身素質和能力必須符合工作要求,如思想的先進性、工作的有效性等;同時,黨團支部的日常工作對學生干部有鍛煉和培養的作用。對于支部成員,則要關注其成長成才的需求,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幫助其完善和提高綜合素質、提升核心競爭力,從而增強成員對支部的信任感和向心力,進而增強支部的凝聚力,這對于黨團支部而言是基本一致的。
2.3管理方式。
不同組織的管理方式往往根據組織定位、功能和規模等有所不同。高校學生黨團支部大多依托行政組織(年級、班級)設置,支部內部以支委會為核心開展日常工作。近年來,隨著高校黨團建設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在組織設置和管理方式上也有新的探索,如梁勝敏[2]將目標管理的理念引入黨支部管理,通過設置目標層次體系,形成管理網絡而實現人員的有序管理;司振兵[3]等則通過建立以學習為主導的研究生黨組織。團建方面,出現樓宇建團、社團建團、教研室建團等新模式。但無論采用何種建設和管理方式,黨團支部基本都能實現同步建設,即“青年學生在哪里,黨團支部就覆蓋到哪里”。
2.4活動開展。
黨團支部的活動開展,要服務于學校人才培養的中心工作,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同時,還要對支部成員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服務性,否則不僅無法體現組織的先進性,而且難以實現預期目標。黨團支部的活動一般包括宣傳教育活動、文體娛樂活動、交流討論活動、特色活動等,在活動開展方面,黨團支部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可以相互借鑒。
3.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學生黨團支部在思想建設、人才培養、管理方式、活動開展等方面均具有相關性和相似性,具備共同開展工作的可能。近年來,部分高校在落實黨建帶團建、開展黨團支部共建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歸納為“溝通交流不暢、干部能力制約、工作方式滯后、對外合作欠缺”四個方面。
3.1溝通交流不暢。
溝通交流是多方面的,如果缺乏主動性,不能主動與對方溝通,自然會導致交流不暢的問題[4]。實際工作中,黨團支部之間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導致工作信息不能及時共享。黨支部等待團支部匯報,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團組織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難;而團組織中則認為自己有能力獨立開展工作,并不需要黨組織“干預”。因此,黨與團的工作往往是“各干各的”,難以形成合力。
3.2干部能力制約[5]。
隨著高校學生規模和黨團支部數量的不斷擴大,難免出現部分學生干部素質不高、能力不足的情況。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支部書記或者其他支委在思想認識上的不統一、能力經驗方面的欠缺,都有可能導致黨團支部之間產生矛盾或沖突,從而影響支部共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3.3工作方式滯后。
黨團支部是高校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的主要陣地。然而,當前黨團支部的活動普遍存在形式單一、內容生硬、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足等問題,無法吸引成員主動參與。僅僅是黨團支部工作的單純疊加,而不改變傳統的開會學習、文件傳達、考勤點名等組織方式,仍然無法適應新的形勢,無法有效吸引和凝聚青年大學生。
3.4對外合作欠缺。
高校的學生組織有多種類型,除黨團支部外,還包括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會與學生社團是校園活動的主體,占有大量的活動資源和人力資源,在學生中有比較廣泛的號召力。然而,部分干部把黨團支部與學生會、學生社團定義為簡單的競爭關系,缺乏主動與學生會、學生社團交流合作的意識,是造成黨團支部工作成效不佳、參與度不足的重要原因。
4.加強黨建帶團建工作的對策
高校黨組織在思想教育、干部素質、組織響應、建設規范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團組織則在組織規模、工作覆蓋、人員多樣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點,而黨、團組織在支部層面的工作又具有緊密的結合度和相似性。中央民族大學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黨建帶團建工作制度;重慶大學則結合自身情況,借黨建帶團建工作考核干部;廣東工業大學建立的聯動機制進一步實現了黨團共建[4]。因此,通過實施黨團支部共建落實黨建帶團建要求,提升工作有效性實現黨團支部互利共贏是完全可行的。在具體工作中,需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4.1進一步提升對黨建帶團建重要性的認識。
黨建帶團建既是黨組織建設的重要部分,也是團組織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經過實踐檢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部分高校的基層黨組織對黨建帶團建工作認識不清晰、執行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使得黨建帶團建的要求長期得不到落實,阻礙了工作進展。在這個問題上,黨組織要負主要責任,從黨團組織的關系上形成統一認識,高度重視黨建帶團建工作,解決好“主動帶”的問題;團組織也要積極配合,形成聯動,杜絕“帶而不動”的情況。還要重視建章立制,通過完善體制機制確保黨團支部共同推動工作。
4.2完善干部選拔考核和教育培訓。
黨建帶團建工作開展是否順利,效果是否理想,與相關干部的能力素質息息相關。部分黨團支部干部對黨團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崗位缺乏自豪感和榮譽感,滿足于消極應付工作,嚴重影響了黨團支部作用的發揮;還有的干部盡管主觀上愿意干好工作,但知識和能力儲備不足,使其在工作中難有作為。因此,必須建立一套適應黨建帶團建工作、有效促進黨團支部作用發揮的干部選拔考核和教育培訓機制,堅持使用和培養并重,培養一支政治過硬、能力突出的基層黨團干部隊伍,還可嘗試黨支部支委兼任團支部書記等方式,為黨團支部共建工作提供隊伍保障。
4.3主動尋求機會,擴大交流合作。
在新形勢下,黨團支部必須堅決摒棄因循守舊、閉門造車的工作方式,加強各類交流合作,主動整合各種資源,服務支部建設發展。一方面,黨團支部之間要加強溝通聯系,通過共同舉辦活動、干部交叉任職、工作資源共享等方式進行全方位合作。另一方面,黨團支部要主動加強與學生會、學生社團及校外組織等的合作,尋求更多的工作載體,搭建更多的工作平臺,服務支部成員成長成才的需求。
4.4充分借助網絡媒體,實現線上線下工作一體化。
社會的進步伴隨著新的技術和傳播方式,網絡新媒體的興起和廣發應用為高校黨團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黨團支部要善于利用網絡媒體開展工作,合力開發網絡媒體工具服務支部共建工作,如開發支部共建網站,建設網上學習園地,共享學習資料,變傳統的集中學習方式為自助式分散學習;依托黨團支部博客建立在線交流和討論平臺,解決支部成員在不同時空狀況下參與學習討論的問題;通過微博、微信平臺即時推送工作動態和服務信息、發起熱點話題、收集成員意見建議等,可以提升支部工作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從而增強支部的凝聚力。
5.結語
實施黨團支部共建,是高校落實黨建帶團建要求、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措施。通過提高思想認識、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干部隊伍、擴大交流合作、建設網絡陣地等舉措,可有效解決當前黨建帶團建工作中的問題,從而實現黨支部和團支部建設的相互促進、協同進步,最終開創支部工作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謝寧.高校共青團組織“黨建帶團建”工作的若干思考[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4).
[2]梁勝敏,張小英.高校學生黨支部目標管理探索[J].傳承,2010,10.
[3]司振兵,高敏.一學習為主導,探索研究生黨支部管理新模式[J].理論觀察,2014,95(5).
[4]王白麗.高校黨建帶團建的長效機制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5]郭興明,黃克瓊,徐峰,等.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
本研究獲西北工業大學2014年度黨建研究基金立項支持。基金號:DJM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