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蘭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慢熱現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109-01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容易遇到學生思維堵塞,教學速度被迫降下來的現象,這就是課堂教學中的“慢熱現象”。學生面對教學難題,常常會表現出無奈,思維出現暫時的空白,如果教師不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必然會遭遇教學挫折,教學效率上不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一、調整學習內容,采取迂回戰術
所謂“慢熱現象”,是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遇到障礙,學生思維發生堵塞,面對數學難題,學生找不到突破口。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教師需要具有極強的洞察力,對課堂教學“慢熱現象”有較強的預判力。一旦發現“慢熱現象”出現,教師就要及時調整學習內容,采用迂回戰術,對教學難題進行層層剖析,幫助學生找到問難的突破口。
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四則運算》時,筆者設計了一道例題:滑冰場每天最多可以接待380人,開業前三天爆滿,中間三天總共接待780人,后面歇業了兩天,再開業平均每天接待312人,開業前10天共接待多少人?因為涉及數字太多,很多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運用這些數字。當學生一籌莫展時,筆者并沒有急于讓學生尋找答案,而是將滑冰場開業前10天的經營情況進行分段處理,列出三個階段的計算式子。前三天:380×3=1140(人);中三天:780(人);后面四天,歇業兩天:312×(4-2)=624(人)。至此,學生徹底明白了。
這只是一道計算應用題,雖然比較繞,但難度不是很大。學生之所以會出現畏難情緒,是因為數據太多,擾亂了學生的思路。教師將題目進行分解,采用各個擊破的方法,順利幫助學生消除學習障礙。
二、改變思維方向,調整突破角度
小學生思維非常活躍,但由于思維寬度和深度不足,在遇到學習難題時,就會表現出急躁和無奈。此時,教師就要及時出手,幫助學生調整思維方向,尋找其他突破角度。數學難題之所以會難住學生,并非題目本身難度系數太大,而是學生的思維太過狹隘,缺少發散性思維,不能靈活運用,往往將思維引向“死胡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思維特征,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引導。
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方向與位置》時,筆者設計了這一道題:圖書室在校門正北方向150米處,體育館在校門西北40°方向200米處,教學樓在校門北偏東35°方向150米處,食堂在圖書室正北方向50米處。如何在平面上確定圖書室、體育館、教學樓、食堂的坐標位置?學生在具體操作時,前面還比較順利,但在標記食堂坐標位置時出現了問題,前面都以校門為參照物,以校門作為原點,當食堂參照物變成圖書室后,學生不知如何操作了。此時,筆者調整了思維方向,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圖書室在校門正北方150米,食堂在圖書室正北方50米處,食堂在校門什么方向多少米處?點到這,學生豁然開朗。
學生之所以會出現疑惑,關鍵是出現了兩個參照物即兩個原點,畫坐標時不知如何操作。教師讓學生改變思考方向,最終還是歸結為一個參照物一個原點,問題得以解決。學生思維較狹隘,不知道變通,教師要在關鍵節點上給予學生點撥,學生自然會想明白的。
三、調換激發方式,增強內驅動力
興趣只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外部驅動力,要讓學生真正愿意學,還需要內因發揮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遭遇學習難題時,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受挫,攻破難關的決心就會動搖。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特別是教師的真誠鼓勵,能夠激發學生的深度潛能,當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鼓勵與支持時,其內驅力會大大增加,與困難作斗爭的意志也會大大提升。
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時,筆者提出一道思考題:分數中,分母為10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分母為100的分數,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分母為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三位小數……這說明什么問題呢?學生都不知道從何處切入,更沒有主動回答的。教師鼓勵道:“這肯定是要說明一個規律,從一位小數到兩位小數,從兩位小數到三位小數,它們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有學生回答:“一位小數可以寫成分母為10的分數,兩位小數可以寫成分母為100的分數。”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回答不錯,是這種關系,除了這層關系,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之間還有什么關系呢?”學生回答:“兩個相鄰小數單位之間的進率為10。”
小學生克服困難不僅缺少方法更缺乏勇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提升思維敏銳度,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慢熱現象”,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渡過難關。教師不能輕視課堂教學中的“慢熱現象”,它應該是一種“毒瘤”,如果不能及時消除,會對學生學習的信心造成損害,也會破壞良好的課堂環境。及時變向,可以有效消除課堂教學中的“慢熱現象”。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