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愛華
摘要:每個小學語文老師都希望自己的每節語文課上得都精彩,學生學得快樂。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一節語文課呢?教師要不斷地汲取各方面的知識,了解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以提高自身語文素養,這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認真鉆研教材,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恰當地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上好語文課的保障。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適時地引導學生識別真、善、美,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上好語文課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語文課 教師 語文素養 精心備課
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一首雋永的詩,一曲余音繞梁的歌,一幅意境悠遠的畫。聽一節好的語文課,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是一種美得享受。語文課可以含蓄,也可以張揚,有時如潺潺流水,有時如滾滾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語文課,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如此豐富多彩呢?
一、提高教師個人語文素養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長流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不斷的汲取知識,尤其是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雜家”。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多讀書、多學習。讀語文大家的作品,向當代優秀的語文教師學習,多觀摩一些優質課。讀專業書刊,訂閱一些語文專業雜志,了解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讀非專業書刊,尤其讀大量的文學書刊,這是進行教學實踐的需要,可以使教師學識淵博,這樣一旦有教學需要即可信手拈來,讓知識服務于教學。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賴和崇拜,“親其師,信其道。”
二、精心備課是上好語文課的保障
充分地備課,對于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如鐵軌,基石之于高樓,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讓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有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備課不等于寫教案。備課包括認真鉆研教材、多方面搜集信息、閱讀名師范例、充分了解學生、研究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肯花時間去鉆研。
首先,要備教材。備教材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課前,對于所要教學的內容認真去鉆研,對單元訓練重點、本課教學重點、難點都要熟稔于胸。認真研究文本,正確領悟作者遣詞造句,布局某篇的意圖,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認真思考課后練習題,使其恰當的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精心設計問題,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既要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又要提高語言能力。
其次,要備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考慮地域文化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性的運用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掌握好課堂教學的“度”。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怎樣分層次引導進行學習,都要全面地、深層次地進行預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才能為良好的課堂教學作了好的鋪墊。
再次,要備教法。在整個備課的過程中選擇教法尤為重要,俗話說“教無定法”,但必須得有法可依,否則隨心而教,既浪費時間又無實效可言。教法的選擇要根據年級特點和課型特點而定,總的來說,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認真去讀、積極地思考,引導學生去發現、鼓勵學生去表達,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保證學生“能學”“會學”“學會”,以及持續的“樂學”。重視學生寫字、讀書、觀察等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做到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我們每一節課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個體,在大力倡導平等、民主、和諧、尊重的師生關系并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的今天,教師無法預料到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全部結果,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互動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運用我們的教學機智,冷靜面對,正確引導,巧妙處理各種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發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發現問題并得到肯定時,他們會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學習中,體會學習中無窮的樂趣。而這也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機械訓練的現狀,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四、重視塑造學生價值觀是上好語文課的內在要求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當談到“小男孩將平生釣到的最大的一條鱸魚放了,你是怎么看的”這個話題時,有的學生認為小男孩該放,因為還沒到捕鱸魚的時間。有的學生認為小男孩不該放,因為小男孩再也沒有釣到這么大的鱸魚,一生都沒有!這對小男孩來說是一生的遺憾。學生對此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在此教師要及時點撥,引學生于迷霧之中,讓他們懂得對與錯,是與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他們懂得道德缺失則會喪失一切,現在這個世界,五顏六色,讓人眼花繚亂,只要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會抵擋不住誘惑的陷阱,這種陷阱,常常讓人防不勝防。每個人要遵守規則,不要為了那一點兒小小的利益而去違反規定啊。當面臨誘惑時,要管住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關注身邊事關心身邊人,從我做起,時刻反省自己,在各種誘惑下就一定能夠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像作者一樣,才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能夠張揚個性、交流情感,充滿智慧與靈性、充滿活力與藝術的場所,它是一個動態的、雙方的、發展的過程。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發展人的個性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級教師王菘舟曾說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境界,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無課,也就是感覺不到自己在上課,在工作。在課堂中,師生已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也許在上課,也許當時的課堂就是真實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時空,忘了身份,課即是人,是現實……
看來,上好一堂語文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不懈地摸索,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奮斗。這樣“詩”才能更雋永,“歌”才能更悠揚,“畫”才能更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