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樹冬 李士波
摘要:當前學生作業中存在一些普遍問題,就學生作業改革,結合自身工作實踐,應從“減負”、提倡“個性”、重“實踐性”作業三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作業的實效性。
關鍵詞:作業 教學質量 個性 實踐
一、背景
剛進入辦公室,同事們不知針對什么問題討論得不可開交,我插不上嘴,只好坐下來靜靜地傾聽。張老師怒氣沖沖地說:“一檢查學生的作業我就特別來氣,寫的亂七八糟不說,有的學生還偷工減料。”關老師接過話說道:“更可氣的是有的學生作業完不成,三番五次地讓家長監督,家長就是放任不管,還口口聲聲說老師的不是……”聽了他們的議論,我又想起了前幾天我家鄰居和我發的牢騷,“現在老師留作業怎么這么多呀,平時我家孩子作業要寫一個多小時,雙休日作業就更多了,怪不得現在的孩子近視的這么多呀。”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些現象的的確確存在,并且每天都在上演。布置課堂作業、家庭作業是我們老師每天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但實事求是地講,現在有的老師留的作業確實是多一些,不留作業又害怕孩子回家只顧著玩,新學的知識得不到鞏固,尤其是我們農村的孩子,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學習上意識還是比較淡薄,老師不留作業,家長就不聞不問。留的多點有些學生寫不完,應付了事。弄得老師也是左右為難,怨聲載道。
二、案例分析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結合我自己的工作實踐,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吃透精神,力求“減負”。
實實在在地說,減負的口號轟轟烈烈喊了多年,但作為教育者,我們心知肚明,減負的呼聲是驚天動地,學生的負擔是累累上升。《課標》中明確要求,一二年級的孩子不要求留書面作業,三四年級的孩子作業不超過20分鐘,五六年級的孩子作業要在40分鐘內完成,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中心校的孩子,哪一個孩子回家沒有書面作業?如果你再細心一些,有的孩子的手都有些輕微的變形,難道這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希望看到的減負效應嗎?學生備受摧殘,老師叫苦連天,教育內部的矛盾是越來越大,犧牲的還是可憐的孩子們。怎么辦?讓我來說,教育減負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減負與提高教學質量是并不矛盾的。我首先從心理上給孩子減負,現在的孩子壓力太大了,“我要是考不上100分死定了!”“達不到優秀又要挨老師批了!”這樣的話在學生走出考場之際是不絕于耳,我們班有幾個100的,他班有幾個100的,這樣的話也常掛在老師嘴邊,試問一下,100分真的那么重要么?肺腑之言,造成學生最大壓力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老師自己。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并不是不要質量了,不考試了并不是我們不關注孩子的學業了,而是要求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要精益求精,深思熟慮。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按照《常規》中的要求去布置作業,真正把學生的負擔減下來。
三、切記“千篇一律”,提倡“個性”作業
因為每個學生在學業水平、思維發展、知識經驗上都是有一定的差異的,所以給所有學生布置完全相同的作業是不利于孩子發展的。我們可以把班級里的學生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三個等次,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針對每天的新知識設計出有層次、有梯度的分層作業,充分利用“翼校通”平臺,既要保證優等生能吃得飽,吃得好,又要杜絕差生吃不了,同時,還要想法設法調動家長參與到學生的作業中來。針對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的要求,我們可以布置一些口算和識字方面的作業,要求家長每天在孩子睡覺之前為孩子口頭出十道計算題,認一認當天學習的生字,每天陪孩子讀十到二十分鐘的書。既避免了學生動手,又非常有利于孩子習慣的養成。
四、輕“機械重復性”作業,重“實踐性”作業
字詞是小學語文的基礎,因此每一個老師在生字新詞上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做法大致都是相同的:回家把今天學的詞語書寫多少遍。這種機械重復的作業孩子是毫無興趣的,即使他完成了,我想質量也不是很好的。試想一下,有的孩子明明寫一遍就會牢記于心,為什么還要讓他寫那么多遍呢?因此,在我的班級里絕不留這種機械重復性的作業。我重在靈活二字,只要你能保證明天在課前聽寫時能全部書寫正確,你回家寫幾遍我不限制你;只要你能把課文讀通順、流利,你回家讀幾遍我也不限制你。這樣學生就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去完成作業。新課程鼓勵孩子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因此,我在平時十分注重實踐性作業,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盡量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農忙時幫父母捶捶背,燒燒火,熱熱飯菜,三八婦女節時為媽媽洗一次腳,孩子們特別愿意完成這樣的作業,并且非常積極。這樣的生活實踐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思想品質,又為孩子的個性發展奠定了基礎。每年的不同季節我都會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回來之后,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手抄報、繪畫、故事、寫觀后感等,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教育允許存在問題,但是如果發現問題,我們卻還要任問題繼續發展下去,那就是我們教師的悲哀了。作業改革勢在必行,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我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我更相信,有了你我他的關注,此類案例不會再重復地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