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書
摘要:比較是人們進行區分、鑒別時一種不可缺少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比較教學,可以立足于同一篇課文內、同單元課文間、不同單元課文間、課堂內外,從內容思想、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著手,“異中求同”,“同中求異”。通過比較,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綜合素養。
關鍵詞:比較法 閱讀教學 語文能力 語文素養
俗話說,貨比三家。日常生活中的好與壞、優與劣、雅與俗,大凡都可以通過比較來區分。而在語文教學方面,通過比較辨析,更是提高教學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朱熹有云:“將精義諸家說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比較教學,可以從內容思想、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等角度著手,“異中求同”,“同中求異”。運用好比較法,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綜合素養。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比較法”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一、立足于同一篇課文內部的比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一篇課文,作者為了某種需要,也常常使用比對的手法。這在魯迅的文章中就大量存在:有景物環境的比對,如《故鄉》;有人物形象的比對,如《祝福》;有態度情感的比對,如《阿長與<山海經>》……如果把課文中的前后內容集聚在一起進行“碰撞”比較,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可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進行比較閱讀。
1.“百草園”:①生機勃勃的景物;②樂趣無窮的活動;③十分依戀的心情。
2.“三味書屋”:①單調沉郁的景物;②枯燥無味的活動;③單調無聊的心態。兩相比較,不難發現:兩輻畫面不同,兩類活動不同,兩種情態不同。這樣,就更容易明確文章的寫法特點與文章主旨了。
除了前后文內容的比較外,有時在某一局部也有可比之處。如《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寫到阿長買《山海經》一處,當時“我”對《山海經》念念不忘,“很愿意看看這樣的圖畫”,而他人對“我”的態度與阿長對“我”的態度就截然不同。教學時就可以進行比較:遠房叔祖——疏懶得很;別人——“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而那個我“向來沒有向她說過”,根本不抱任何希望的阿長——卻對此那么地銘記在心里,在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就給我買來了“最心愛的寶書”。通過比較,我們看到,其他人根本不把“我”這個小孩子的事當作一回事,或者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無論“我”怎樣問別人,別人都不肯講真實的話,都在敷衍了事罷了,更不必說幫“我”這樣的小孩子了。而阿長不一樣,她是如此的熱心,以致我從此徹底改變了對她的態度,并由衷感激甚至于心有愧怍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加以悉心比較,作者的寫作用心可能就一“視”而過了。
二、立足于同一單元前后課文的比較
同一單元的幾篇課文,往往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人教版教材就是采取主題單元建構的方式,把內容相類似的古今中外幾篇文章合成一組。但幾篇課文在文章體裁、寫作手法、表現視角、語言風格等方面往往各具特色,因而我們在教學中也可在這些方面加以比較。當然,每次比較的側重點根據需要,是可以不盡相同的。
如朱自清的《春》與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同屬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兩篇作品,兩者都是寫景名篇。在教學中可以進行比較閱讀,存同求異:
1.在描寫手法上,二者都善于運用修辭,如比喻、擬人等,但前者運用更多更廣,幾乎隨處可得,而后者的對比手法的使用,更值得一提。
2.在結構上,兩者都使用了畫面組合法。前文描繪了五幅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后文描繪了三幅圖畫:小山搖籃圖、雪后小山圖、空靈水晶圖。但又有所區別:前文的五幅圖從自然到人,前四幅是共同為最后一幅鋪墊、烘托,揭示主題的。后文三幅圖是并列的,共同表現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表達作者的喜愛之情。如此比較,不僅促進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寫作技藝。
通過比較,學生就懂得文章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文章的結構和文章要表現的主題往往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結構意義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三、立足于不同單元課文的比較
不同單元課文之間,有的也會在內容思想、表現手法、語言風格上等方面存在共同的特性,閱讀時加以比較,往往會溫故知新,激發學生的思維,發現一些規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范進中舉》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中的一篇小說,《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的一篇小說。在教學后文時,可以將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我們會發現它們的異同。共同點:(1)小說主題都反映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封建科舉的罪惡,社會世態的炎涼;(2)都有社會環境的描寫,設置了一個特殊的時代,也為主人公的命運做了鋪墊。不同點:(1)人物形象與遭遇不同。范進懦弱卻又圓滑,最終中舉,而孔乙己清高卻又善良,結局悲慘,不得所終。(2)表現手法不同。前文重對比諷刺,后文多白描寫實。這樣的比較閱讀,學生的興趣特別濃厚,主體因素很好地調動參與,學生的思維異常活潑,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又如,在教學杜甫的《登高》時,要引導學生理解杜甫筆下的“飛鳥”,有的老師引入毛澤東筆下的“鷹擊長空”和王維筆下的“鳥鳴山更幽”,讓學生比較,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鳥”其實就是作者精神狀態的折射和反映。關于“飛鳥”的隱喻象征意義,和詩人的生活處境,通過比較,學生就了然于胸了。
四、立足于課堂內外的比較
與前面的比較閱讀相比,課堂內外的比較閱讀可選擇的范圍更廣,方法更靈活,課內外結合、相互促進,對拓寬拓深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大有裨益。
如《守財奴》中寫到葛朗臺臨死前對金錢的執著追求,文章有一個細節描寫——葛朗臺對鍍金法器作出了“一個駭人的姿勢”,結果“送了他的命”,為了讓學生對葛朗臺的形象與作者的夸張筆法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就可以引入《儒林外史》寫到守財奴嚴監生的類似情節——嚴監生臨死時對兩根燈芯浪費了油硬是不瞑目,當拿下一根燈芯時才閉眼。通過比較閱讀,學生不僅形象地感受到吝嗇鬼的特性,也懂得了夸張手法的特點及使用方法,進而知道表現手法的得當,對塑造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是有相當大的作用的。
又如,在教學魯迅的《飛箏》時,為了拓寬拓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引入魯迅的早期作品《我的兄弟》進行比較,兩篇文章題材一樣,人物相同。通過比較,再結合魯迅與周作人兩兄弟的前后關系劇變的情況,學生對《飛箏》的主題也許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而這也正是我們要教給學生學會解讀作品的一個切入口。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容易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異,拓展延伸、組合積累,從而在比較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榮生.高中語文新課程課例評析.
[3]余映潮.語文閱讀教學藝術5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