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善軍 張競珂

摘 要:通過對海南文昌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及周圍村莊的實地走訪調查,了解當地土地利用現狀,總結得出相應結論。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劃定范圍廣闊,土地類型豐富,但由于生態敏感區的土地利用特殊性、專業土地開發人才的缺乏、農民有效開發利用意識不高,使該地區土地利用程度偏低,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困難。
關鍵詞:海南省;生態敏感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0-108-03
1 引言
生態敏感性是指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干擾和自然環境變化的反映程度,說明發生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也有學者提出生態敏感性是指在不損失或不降低環境質量情況下,生態因子對外界壓力或變化的適應能力[1]。其實,生態敏感區,則是指生態敏感性比較脆弱的地區,即非常容易被人類的不合理活動所破壞的地區。清瀾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就是為了防止該地區受到過度人為影響而設立,屬于海南省重點生態敏感區。
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不僅具有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凈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海岸河口生態平衡等強大的生態功能,而且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2]。由此可見,清瀾紅樹林的生態價值與所處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隨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清瀾跨海大橋的建設,政府部門對清瀾紅樹林的土地保護與開發更加重視。因此,加強清瀾自然保護區的土地保護與開發工作刻不容緩。
2 紅樹林保護區基本感知介紹
2000年以前,紅樹林周邊由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物質水平低下等,存在大量私自砍伐毀壞紅樹林、挖魚塘的現象,直接導致當地紅樹林退化明顯,使之面臨植被面積縮小、物種減少及漁業資源衰退的問題。雖然政府出臺了相關保護法規,但由于法律體系自上而下不夠完善、農民文化知識水平低,從情理到法律上都難以進行教育或處罰。2000年以來,政府對于大面積破壞紅樹林的村民開始采取罰款政策,但由于罰款仍然少于村民挖塘養魚養鴨的經濟收益,村民對紅樹林的破壞依然存在,但程度有所減弱。隨著經濟發展,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重大工程,各級政府逐漸加大對紅樹林資源的保護力度,清瀾港紅樹林保護區啟動政府和村民聯合管理政策,文昌市政府所轄旅游控股公司對清瀾紅樹林保護區進行旅游管理規劃,按服務站分段管理紅樹林,公司將紅樹林承包給農民,農民不僅可以利用紅樹林水域合理養殖魚蝦,也通過建立服務站和開設旅游服務區等方式為其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
紅樹林保護區及其周圍村鎮的耕地情況:保護區內可以直接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為零,保護區周圍村鎮靠近紅樹林濕地灘涂的農田鹽堿化程度過高,無法種植農作物,當地農民在政府政策允許下,挖塘養殖魚蝦,當地耕地資源不足,剩余可利用耕地少量用于種植水稻,花生,地瓜等農作物,大多處于撂荒狀態。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紅樹林區域內進行非法挖塘養殖的村民居多。2000年以后,紅樹林保護區限制開發,大面積養殖家禽會按照相關法律處罰。雖然可以申請開辦私人農家樂或承辦政府農家樂,但由于整個紅樹林保護區及周邊旅游開發力度不夠,導致旅游服務方式單一,過夜游客量少,所以大部分農家樂經營困難,除去旅游服務區內的少數經營戶及漁業養殖戶,周邊村鎮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務工。
近年來,村民對紅樹林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一方面,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當地村民的紅樹林知識普及力度,并幫助各村莊在紅樹林保護區外填海造地擴大村莊面積,村民從物質到精神上都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紅樹林聚集成片,在防浪護堤、凈化海水、降解污染、促進近海漁業等方面都形成了有利的影響,所以村民自覺保護紅樹林的意識增強。
在政府的保護和規劃下,海南文昌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分為橫山、霞場、丹場、排港、良豐、水吼、溪邊、青頭、椰海共9個服務區。根據典型性、差異性、可操作性以及科學性的原則,選擇了文教鎮水吼村,東閣鎮排港村,文城鎮霞場村,東郊鎮青頭村,東郊鎮椰海村共5個村作為樣本村進行調查,這5個村的相關情況如表1。筆者對調查結果和問卷進行整理分析,期待能對該地區的發展有所幫助。
3 數據來源
目前農村工作和研究人員所廣泛接受的參與式農村評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簡稱PRA)是一種快速收集農村信息資料,資源狀況與優勢,村民愿望和發展途徑的新方法,是一個可促使當地人民不斷加強對自身和社區、以及環境條件的理解,與開展工作者共同參與、提高和分析他們生活狀況并一同制定計劃的步驟和方法,是個不斷發展的方法體系[3]。筆者采用PRA中的的訪談式方法以及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即在正式調查前到該村以及其附近地區做一個整體性的感知,然后總結問題形成問卷以及訪談材料,最后到實地去選擇有代表性的村民進行詢問和訪談。
4 調查內容及數據分析
4.1 調查內容概要 為了調查八門灣的土地利用現狀情況,了解當地土地利用類型,耕地保護情況,景區對人們的影響,問卷主要包含了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4.1.1 海南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土地的利用情況 土地利用現狀是這次調查的主要目的,包括農民使用權下的土地面積,土地類型,具體包括耕地類型,耕地面積,種植的作物等。
4.1.2 保護區的設立對村民的影響 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這一方面的內容包括農民是否占用過紅樹林地以及占地的用途,臺風對紅樹林的影響,農民在紅樹林保護區內從事的職業以及依靠保護區開發的產業形式,紅樹林的開發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等。
4.1.3 村民對當地發展的對策建議 紅樹林保護區的設立,政府制定了《海南省紅樹林保護規定》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管理紅樹林。這一方面的調查內容包括農民對政策法規的看法以及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紅樹林保護的對策建議。
4.2 數據分析 于2014年8月至9月,在上述的5個村進行了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7份,回收問卷85份,其中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達95%。訪談和問卷對象年齡分布為:30~40歲占28.4%,40~50歲占32.1%,50~60歲占33.3%,其他(包含>60歲和<30歲)占6.2%;男女比例為1.6∶1。經過對這81份問卷和訪談內容進行研究,具體分析如下:
4.2.1 土地利用方面 通過問卷整理得知,樣本中耕地面積情況為:0.07~0.2hm2占29.6%,0.27~0.4hm2占38.3%,0.47~0.6hm2占21%,0.67hm2以上占11.1%。經統計,這些耕地主要種植的作物為水稻,花生,地瓜以及各種蔬菜,由于太靠近紅樹林的土地基本都是被海水浸泡過,含鹽量太高,不適合種植農作物,所以紅樹林周圍作為耕地的土地數量非常有限。據了解,清瀾紅樹林保護區面積為2 904.47hm2,其中核心區884.07hm2、緩沖區977.67hm2、試驗區1 042.73hm2,還包括有林地、宜林灘涂地、水域等,保護區內紅樹林面積0.12萬hm2,林帶總長107.6km,其中八門灣沿海紅樹林周邊海岸長35.7km,水面面積40km2。保護區紅樹品種16科22屬35種(占我國紅樹林品種的90%),是全國紅樹林品種最多,紅樹林生態結構最好的保護區之一。
4.2.2 對村民的影響方面 通過調查得知,樣本中表示占用過紅樹林用地從事相關活動(如養殖,種植等)的所占比例為14.8%,如此大一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占用過紅樹林用地,從側面表現出人們的活動對紅樹林的影響之大。像臺風這樣的自然災害反而對紅林沒什么影響,由于紅樹林大都成片生長,根系發達,所以臺風很難使紅樹林受到大面積的破壞。近年來,人們已經慢慢意識到這些問題了,所以保護紅樹林的意識已經逐漸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無論是當地規劃還是產業形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于是綠道養生、紅樹林生態、飄飄僑鄉、休閑農家、天然氧吧、史跡文化體驗、生態體驗、椰海風情、漁村風情體驗等為主題的產業陸續開始形成。農家樂、書香小鎮、航天主題公園等已經建立或即將建立的產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很多的創業機會和就業崗位。調查數據表明,認為保護區的建立對其收入有明顯影響(由紅樹林旅游開發帶來的直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20%以上)的占16%,認為基本沒有影響的占84%,雖然總體上并不能看出保護區給人們帶來直接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從發展趨勢來看,政府在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將來依靠保護區的產業形勢和產業密度必然增加,對人們的經濟影響也不斷擴大。
4.2.3 政策及建議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對保護紅樹林相關政策基本了解的占13.5%,基本不了解或不了解的占86.5%。這可能是政府宣傳的力度不夠,或者是保護區對人們沒什么影響,所以沒怎么去了解這些信息。根據基本了解的人反映,他們對政府開發紅樹林持大力支持的態度,對于政府擬在紅樹林區建立商業街、游艇碼頭、旅游地產等產業更是抱有極大地期望。政府禁止在紅樹林區內挖魚塘,限制養鴨等舉措居民也都自愿遵守,表明政府在保護的紅樹林的過程中得到人們的配合與支持。人們一直認為紅樹林開發與否對其影響非常小,很難和政府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和規劃紅樹林保護區,所以希望政府在加大宣傳的同時,結合居民的意見,緊密與群眾聯系,從而更合理更高效地開發利用紅樹林。
5 結語
清瀾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正處于“火熱”開發階段,土地利用呈多樣化、粗放化的特點,保護區的劃定范圍之分廣闊,這為將來紅樹林及其周邊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潛力巨大,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保護區的土地利用效率還很低,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存在很大的困難。由于受當地居民的影響,紅樹林破壞程度較為嚴重。筆者希望政府能加大保護力度以及對該方面人才的培養,認真落實該地區法律法規的完善工作,使得該地區的經濟能快速增長,為海南省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任卓.生態敏感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2]李超.淺談文昌市清瀾港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存在問題和發展對策[J].熱帶林業,2010,04:4-6.
[3]李澤慧,黃朝明.城鄉結合部宅基地發證意愿價值感知調查——以三亞市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4,09:9-12.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