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品
(洛陽理工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新培養模式。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主辦并管理,主要立足地方、服務區域,而如何培養直接面向地方市場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則是當下教學實踐的探索重點。國際貿易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為適應地方本科院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緊迫性的需求,其培養模式及專業課教學方法也要與傳統的理論型、研究型相區別。基于這樣的分析,特選取教育部確定的國際貿易等經濟學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國際金融》為例,初步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培養相比于研究型人才培養更強調實踐比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而有效實踐的先決條件是理論的系統性充分掌握,單純強調實踐作用忽略理論教學重要性是不科學也不可取的。作為經濟學專業課程,《國際金融》同樣具備其他經濟學課程理論抽象晦澀的特點。例如,匯率理論這一基礎性理論涉及到國際金融中基本的外匯、匯率、匯率標價等概念和匯率決定理論等,也是后期外匯交易教學展開的基礎,但實際教學工作中,經常收到學生“太難了、不明白”等反饋,即使是優秀學生也是如此。這就使學生產生畏難厭倦的情緒,進入“不想再學了”的惡性怪圈。匯率基本理論掌握不好,進入外匯交易的實踐教學時,學生更是一頭霧水,從而影響應用操作能力培養。
《國際金融》是一門多學科融合課程,很多知識點、能力點與其他學科聯系密切。其融合了金融學中期貨期權、金融投資等知識,也融合了經濟學中收支調節的理論以及國際貿易學中進出口實務等。外匯匯率計算與風險管理部分要求學生必備一定的數學能力,當今信息化時代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運用技術。這使得單一教師僅通過課堂傳授很難達到預期中知識有效應用的目標。
作為國際貿易專業核心課程的《國際金融》課程,在實務教學方面具備國際貿易及金融兩門學科特點,既要求學生掌握企業涉外經營中的國際結算、國際融資等業務,也要求掌握外貿進出口報價核算等業務,其強烈的涉外性特點,使訓練學生熟練使用英語這一今后工作的必備工具并用其進行實務模擬成為當前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但就地處非沿海發達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內陸地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涉外性實務教學對任課教師和教學系部實踐安排都是極大挑戰。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局下,“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教學模式已不再合適,地方本科院校各級院系、教師都應轉變思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構建新型國際貿易專業教學體系,將《國際金融》理論知識傳授模式轉變為對學生技能應用的素質培養,啟發學生自我探索,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國際金融》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由于前文所述種種難點,實踐教學長期課時不足,難以成形,僅僅處于輔助教學不受重視的地位,許多院校甚至沒有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導致學生通過實踐教學鍛煉綜合應用能力的機會不足。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不拘泥于實驗實習的形式,教學過程中不拘一格采用多種實踐方法,合理安排實踐比重。
《國際金融》課程是研究國際間貨幣金融關系的課程,隨著歷史發展政治演變,國際金融領域從理論知識到現實演變能有了巨大變化,是一門必須緊跟現實情況、緊抓熱點時事,既扎根于教材理論又不能局限于教材理論的課程。緊跟時事熱點,既可以讓學生從最新的國際金融發展中獲得最新的知識,又可以開拓學生視野,為國際貿易專業學生以國際化心態面對問題打下基礎。
教學方法是推動教學的途徑,單純依靠傳統灌輸教學既不利于知識傳授也不適用于信息社會。在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經濟形勢已有了很大改變。作為國際貿易專業下的《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也應適應這種變化,圍繞學生未來勢必用到的網絡技術開展教學,以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在以上思路的指導下,結合《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經驗,提出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可行性對策如下。
案例教學是情景教學法中最基本的一種,從歸納的角度展開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在《國際金融》課程中的案例教學,如在講解匯率時,引入當前人民幣匯率走勢;在講解外匯衍生工具時,可以中信泰富期權投資失敗為例等。通過選擇時效新、典型恰當的案例詳加講解,再輔助以啟發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并劃分小組討論,安排適當時間進行PPT案例分析陳述,通過對課程內容相關的案例剖析,使教材中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提高學生對理論的興趣和理解力,以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
為了貫徹應用型人才素質培養思路,不止要在教學上做改變,也要優化傳統的單一理論化考核方式,引入實務訓練,建立新型的“實踐+考核”模式。
1.分組分角色演練
為融合國際金融實務和國際貿易實務,可將全班分為數個小組,每組成員分別扮演貿易實務中的各個角色,如進出口商人、商業銀行、貿易公司、海關、中介公司、保險公司等,利用國際貿易流程要求學生完成從業務洽談、合同簽訂、發貨、換匯、風險規避等一系列過程,教師綜合各小組業務完成規范性評判打分。既練習學生實踐能力,又打破一考定成績的死板模式,更能加強學生綜合性應用能力。
2.投資競賽
加大實訓投入,建立金融實驗室,利用外匯模擬交易類軟件開展投資競賽,利用軟件自帶的排名系統鼓勵學生參與競賽,寓教于樂的同時也讓學生親身體會外匯市場風險性,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培養行情分析與實盤操作的能力,真正達到應用型培養的目的。
由院系牽頭加大網絡硬件設施投入,通過建設開放式的多媒體教室、校園網絡等,搭建《國際金融》網絡課程平臺,既方便教師課外指導,又便于學生查詢授課資料,更可以利用平臺開展上文中案例討論、分角色演練等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策,隨時了解學生掌握程度和活動開展情況,加強師生間交流互動。網絡課程平臺中引入時事熱點,由教師或教師選取優秀學生隨時注意當前國際金融發展變化進行材料搜集,導入專門頁面,要求學生加入時事熱點講評,拓展理論知識,加強實際應用,鍛煉學生探索精神。
1.三方合作,加強實踐師資培訓
開展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執行人是教師,為培養將來可以獨立從事對外貿易實務的應用型業務人員,教師首先需要了解課程中哪些是職業所需,以便于學生在課堂中熟悉未來工作需要。當前,各個地方性本科院校執業教師主力大多為“一出校門又進校門”的“80后”,基本從未參與過對外貿易實務,造成學生實踐過程與未來工作難以對接,間接影響區域內行業發展。為此,應結合地方、行業、院校等三方力量,邀請業內實務工作者、資深學者、金融機構管理人員等以講座等交流形式加強教師隊伍應用型培訓。爭取企業支持,鼓勵教師到對外投資企業掛職鍛煉,搜集實際案例以備教學。也可校內開展教師之間的教研討論、座談等,分享實戰經驗、擴大學術交流。
2.鼓勵開展雙語教學
前文已述,雙語教學是由《國際金融》課程的涉外屬性決定的,是培養學生對外經濟活動能力的必然途徑。為了在未來工作中順利溝通,開展雙語教學以便學生對英語專業術語能達到規范化表達是不可忽視的。但在實際操作中,也要注意學生的英語水平,平衡中英雙語的尺度,因材施教。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當前各地方性院校轉型發展的必然需要,作為實踐性極強的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更有其特殊之處。《國際金融》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不但要從學生角度入手激發學生興趣主動實踐,也要從教師角度引導教師合理寓“用”于“教”,真正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1]祝洪章,焦方義,段文博.“3+3”型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創新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4,(2):6.
[2]李佳珂.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教學創新研究[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3,(1):2.
[3]李敏.國際金融精品課程實踐教學探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
[4]彭華,潘益興,萬曉潔.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改革探析——基于學生興趣和能力培養的目標[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
[5]萬英.國際貿易專業《國際金融》教學改革探析[J].當代經濟,2010,(7).
[6]吳懷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金融》教學改革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8).
[7]張建波,白銳鋒.論案例教學與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J].經濟研究導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