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玲
【內容摘要】如何把課上得更高效,是我們大家共同致力追求的目標,筆者覺得優化貫穿課堂始終的提問是最佳策略。本文即圍繞這一論點,從“課文的關節點”、“作品的中心點”“學習的難點”“課堂的矛盾點”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優化 ?提問 ?策略 ?語文 ?高效
如何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已經成為大家自覺致力追求的目標。在致力追求與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我們教學無論是什么課,什么活動總離不開提問,尤其是我們語文學科教學,更需要通過不斷地提問將課文閱讀賞析等環節不斷地向縱深推進,直到整個教學目標完成。所以要讓語文課更高效,就必須優化提問策略。
一、抓住課文的關節點進行設問,促進學生理清課文內容
隨心所欲的提問,不僅問題零散,學生難以形成知識網絡,而且長期以往,勢必造成學生思維疲勞,學習厭倦,課堂質量低劣。尤其是學生初讀課文時如此提問,不僅違反了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認知規律,而且直接影響了接下來的整個教學活動質量。因此,我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就抓住課文的關節點進行設問,促進學生從整體上理清課文內容。
如魯迅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課文長,涉及的事情多,而且內容也較龐雜,但結構非常明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所以我抓住這一關節點進行設問:課文題目告訴我們哪些信息?課文哪些部分是寫“百草園”,哪些部分是寫“三味書屋”?寫“百草園”分別寫了哪些事,寫“三味書屋”又分別寫了哪些事?“百草園”這些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那“三味書屋”呢?全文呢?從而使學生輕輕松松地理清了課文結構、作者的思路,同時避免了往年學生因課文事多而主題難以準確把握的現象。
二、抓住作品的中心點進行設問,促進學生把握課文主旨
文章的中心點,就是文章的關鍵詞或中心句,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眼。抓住了這些中心點進行提問,可以直奔文章的主題,在系列問題中水到渠成地將其揭示出來,從而改變許多教者往往因為文章的主題多是“藏著的”、“掖著的”,無法自然引導出來,無奈之下,只好在課堂的最后硬是“強行”自己說出來這一不科學的做法。
如《變色龍》一課,反映的是十九世紀沙皇統治時機虛偽的警察制度。其事件不僅是外國的,而且距學生已經有一百多年,又采用的是比喻表現手法。所以要讓學生理解其主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抓住這一課的“文眼” ——“變色龍”進行設問:“你知道什么是變色龍嗎?課文中寫的是變色龍這種爬行動物嗎?一個國家的警察怎么成了變色龍了呢?其依據是什么?他是因為什么原因而不斷地變色?這寫的是哪個國家什么世紀的事?作者想說明什么?”這些問題探討出來了,文章的主題就出來了。
三、抓住文章的難點進行設問,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涵
韓愈的《師說》中有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告訴我們解答疑難問題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況且文章理解的難點,往往就是文章重點所在,理解了文章的難點也就把握了文章的重點。所以抓住課文難點進行設問是多得之舉。
如《人琴俱亡》,其故事用王子猷對弟弟子敬死去“語時不悲”“奔喪不哭”的獨特的悼念方式來表現他對弟弟的深厚情誼。然而按常理,弟弟死了,且先哥哥前面而去,哥哥子猷應該是痛哭流涕。學生對此肯定不易理解,而此點正是理解他對弟弟的深厚情誼的地方,所以我抓住此難點進行設問,先有意識地為難學生而問:當子猷已經推斷到子敬已經死了,為何卻“語時不悲”“奔喪不哭”?雖然學生有些啞然,但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緊接著補問:子猷推斷子敬已經死了的依據是什么?再續問:他坐在子敬“靈床上”做了什么,說了什么,表情怎樣?為何他“月余亦亡”?學生聯系前后文回答了這些問題后還沒等我回問前面的問題,已經有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道:“噢,我知道了,子猷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時就將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見了。”“他已經準備到九泉之下陪伴弟弟,這是一種特殊的悼念方式,這種兄弟生死相依的感情是無與倫比的。”這樣不但難點自然解決了,而且加深了對文章的主題思想的理解。
四、抓住課堂的矛盾點進行設問,促進學生深入探究問題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中生成問題正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能力的極好切入點。故而,我十分注意抓住課堂中出現的矛盾點進行設問,從而促進學生深入探究問題。這樣既可解決學生思維上的“矛盾沖突”,又可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與探究能力的提高。
如在學習《草》一課時,有學生質疑周恩來副主席親自嘗有毒的野草是對革命的不負責,認為他是革命的領袖,生命不能有任何的閃失;但有些學生認為周副主席是為了怕戰士嘗有生命危險而舍身嘗草的。見此,我覺得這正是引導學生深化理解人物特點和主題的極好時機,于是立即抓住這一矛盾問題將學生分成贊同組與反對組進行辯論,最終使同學共同認識到,周副主席之所以這么做,既反映了他心系戰士生命安危,不怕犧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同時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革命能取得成功,就是因為有官愛兵,兵愛官,官兵平等這種新型的革命關系,是革命勝利的法寶。這種對人物及主旨分析的深化程度是常態提問下難以達到的。
總之,只要我們加強優化提問策略意識,認真鉆研教材與學生,努力發掘出文章中的上述要點,及時捕捉課堂中生成的問題,精心設計提問,就一定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優質、高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正紅初級中學)